在由中甸改名为香格里拉之后的这5年里,当地发生了很多变化,原先那个泛着瓷砖白的小县城已经变成了暖色调的藏族风格的大县城,让我这个10年之后再度到来的人迷了路。
这5年来,公认的藏族好干部、原中甸县委书记齐扎拉成为迪庆州长。 他的学识使他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他对藏民族文化的理解,他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在过去近30年的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中得到了确认。
我遇到的两位云南朋友———德钦旅游局工作的诗人扎西尼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的尹仑,两个投身于云南生态保护的年轻人虽然对“旅游开发”保持警惕,但一致称赞迪庆有一位好州长。接下来的两天里,从出租车司机、小店业主、看厕所的老太太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在旅游开发的问题上,齐扎拉赞同开发,但前提是不破坏藏民族的文化传统。他让县城建筑穿上了“藏袍”;他下令改建古城,让那里的老百姓有机会致富;他在碧塔海修栈道,起先不少人认为那会破坏自然环境。“不修路,游客一批批骑马进去,4小时的路程,马粪污染了草甸,马蹄踩得山道泥泞不堪。”并且,整个香格里拉县城禁用塑料袋,当地因此看不到被丢弃的塑料袋随风飞舞的景象,也听不到其烦人的哗啦声。
齐扎拉说,藏民珍惜一切有灵性的事物,所以最知道要保护环境,“喇嘛走路为什么总缩着脑袋夹住手臂呢,就是怕甩手时误伤了飞过的蚊子。”
只是当我走进古城时,发现了某些眼熟的景象:修葺一新的老建筑,碎石头路,栉比鳞次的商店,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随行的当地官员解释,政府一开始就要求当地人尽量不要出租店面,承诺提供补贴让他们经营一些本地特色的手工业,但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租店收钱这种风险更小的盈利方式。现状就是大批外地商人涌来,租下临街房屋,出售大同小异的商品。在丽江、安徽屯溪老街、桂林的西街、上海附近的江南古镇,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不开发则穷,一开发又破坏原生态文化———这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业时面临的悖论。香格里拉能否跳出这一窠臼,也许正是州长齐扎拉要解开的一道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