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在北京,有件事肯定会令你惊讶:很少能看到土生土长的真正“北京人”。如果真能遇见一个本地人,他一定是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城的大片院落间有许多条胡同相连。胡同最初出现在13世纪末,清朝垮台后,许多胡同逐渐成了贫民窟。
现在,胡同正在被拆除,为新生活和2008奥运会让路。拆除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在一些中外人士中引发了争议。但“北京人”却很少对拆除胡同表示不理解。我曾问过一位在胡同长大的女士对胡同的印象。她说,没电、没有抽水马桶,冬天烧煤冒烟,住的十分拥挤。当被问到这些胡同是否应被拆时,她说:“大多数该拆,应该除旧布新。”
我还问过许多人,没人愿意为了追寻历史而住在落后的地方。当我和其中一个人提到胡同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时,他问我:“你愿意住在那里吗?”不过那些住在旧胡同里的人虽然得到了搬迁补偿,但那些钱却不够在市中心附近买房子。而那些一辈子生活在胡同里的老人更不愿离开。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在一条胡同内闲逛。那里有些生活设施确实很差。公厕散发着臭味,离垃圾堆几步远的地方晾着衣服,住户一家挨一家。我禁不住发问:为何不把它们修葺一新,进行升级呢?
那位与我谈话的女士对生长在胡同里十分自豪。更令她自豪的是,她的孩子不用再住在胡同里了。(摘自9月4日《南华早报》,原题:除旧布新,作者罗伯特·乌切罗,伊文译)
《环球时报》 ( 2006-09-08 第0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