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
故事背景:龙泉驿区水果经过了20年的发展,果农们从中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而科技是让龙泉驿水果不断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新品种的引进,一次次新技术的应用,为农民们带来了增收的希望。 同安街道阳光村9组村民张兴田20多年的种桃故事,就折射出科技兴农为农民带来的实惠。
8月底的一天下午,在同安街道阳光村的一个水果收购点上,张兴田正穿着一双草鞋帮果农们收桃子。“这就是我们的‘桃王’,我们的技术全都是跟着他学的。”果农们在不停地“推销”着他们心中的“种桃专家”。
今年50岁的张兴田已经有25年的种桃历史,说起他的名字,同安种桃的人无人不知。其实,张兴田自己只种了几亩包产田,规模并不大,但是他却带动了周围几个村的农民发展了2000多亩水蜜桃,他的技术为同安阳光村、红旗村的水蜜桃闻名市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81年,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张兴田到妹夫胡朝兵家做客,吃到了他种的桃子,觉得特别甜,而且还卖出了好价钱,于是,张兴田就萌发了种桃子的念头。张兴田知道,胡朝兵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掌握水蜜桃种植技术的人,凭借着他和胡朝兵的亲戚关系,他顺利地学到了水蜜桃种植技术。
“种桃子必须要靠技术,记住,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都会落后的,惟一使自己的技术不落后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和总结。”在胡朝兵教张兴田学习技术的时候,首先就给他上了一课。师傅的话一直铭记在张兴田的心底,也促使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改善种桃的技术。修枝、疏果、用肥……张兴田跟着胡朝兵认真地学习了一年,初步掌握了种优质桃的一系列技术。
1987年,龙泉驿区开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蜜桃作为一种农业的主要产品在全区大面积推广。这时,张兴田抓住了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种植技术,他从不放过每一次技术培训和实验活动。如今,在他的带动下,阳光村和周边红旗村的水蜜桃远近闻名,成为了全区水蜜桃出口创汇基地,近两年,这两个村的水蜜桃率先走出国门。
·一事一议·
“只有科技才能帮助农民致富。”这是张兴田,一位普通农民发自内心的的呼吁。近年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经营理念都延伸到了农村,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刘丽 卓而群/文 本报记者 张强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