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9月7日报道,“你需要救助站为你介绍工作吗?”今年以来,所有进入深圳市宝安区救助站的流浪者,如果具有劳动能力,年龄适当,都会被工作人员问到这个问题。宝安区救助站这一做法使之成为全国首个“尝螃蟹”者。
通过救助站,城市流浪人员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紧迫的吃住问题,而且有机会得到免费介绍工作的“救助”,此举在拓展、深化城市流浪救助的治理之善上所昭示的积极价值,笔者以为,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首先,对于流浪人员来说,这一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的救助层次提升,体现了对他们更为全面同时也更为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帮助。这正如该站站长所说的,“只有为他们找到工作,让他们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某种意义上一劳永逸帮助到求助者”。
虽然,随着流浪救助体制的建立,流浪人员“一粥一饭”式的吃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了缓解,但这种局限于眼前帮助的救助方式,显然无法根本解决他们的流浪困境。事实上,现实中,许多流浪人员之所以浪迹城市,往往只是由于受信息、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暂时找不到谋生的机会而已,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在不少经济发达城市,大学生也频频求助于救助站。救助站凭借其组织力量,为流浪人员找工作牵线搭桥,无异于“雪中送炭”。
再者,就政府救助机构而言,变被动的吃住救助为积极主动的职业帮扶,将流浪人员的长远生计也纳入到救助范畴中来,也是对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一种升华,彰显了流浪救助的治理之善。对于救助机构来说,尊重流浪人员的“自愿”,并不等于救助站就只能被动地提供救助,而不必主动增进救助内容、扩展帮扶空间,改进自己的公共服务品质。
据悉,宝安区救助站帮流浪人员联系工作的做法,也得到当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最近,4名求助者已成功面试,正在等待通知。摘编自《潇湘晨报》9月8日文/张贵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