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
紧贴市场需求前移研发平台
本报讯1988年,刚成立的华为公司靠代理香港的小型模拟交换机起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总裁任正非表现出独特的战略视野,他不甘心再做简单的代工,而是带领公司通过“反向工程”开始了自主研发。
1991年,侯为贵率领中兴通讯自主开发的小容量数字局用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全国农村电话市场掀起了一场改革高潮,第一次打破了国外厂商对中国通讯设备市场的垄断。
1996年,不到而立之年的高云峰来到深圳创办大族实业公司。10年间,这家小型民企成长为注册资本达8000万元的股份公司,并走上中小企业板。大族激光也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
1997年,彭朝晖,一个在基因领域蓄势15年的生物化学博士,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深圳创办了赛百诺生物技术公司,走上了基因治疗药物产业化的追梦之旅。
成千上万的人才从四面八方涌向深圳,只为寻求一个崭新的舞台和一种全新的活法。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的话说就是,“他们从头到脚都流淌着创新的血液。”为什么这些渴望创新、敢于创新的人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深圳作为“梦开始的地方”?原因只有一个:深圳先人一步建立起了支撑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
“我们的创新,是用最‘笨’的办法搞起来的。”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笑称,1996年,刚创立的大族激光是家“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
“当时,我们搞的产品不是自己原创的技术,国家的科研院所里早就有了样机。可这些样机只是试验品,没有实现商业化,只能运行半小时到一小时,但这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已经达到了完成课题验收的目的。可大族作为企业就不同了,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让客户满意,如果客户付了钱得不到想要的服务,肯定不会再买我们的产品。”
高云峰决定,设备卖出之后,公司就派出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机器一坏就去维修,一次一次地改进,最终使机器实现24小时不停运转。
“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比研究所高,但我们以客户需求为主导,把实验装置变成了真正的商品。”一个以课题为创新目的,一个以市场为创新目的,结果大不相同。而最“笨”的办法恰恰是最聪明的办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已经内化为深圳企业的本能。
到市场里研发积累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为市场服务的,创新也是为市场服务的,深圳企业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个法则。
“洞见市场需求,从中寻找出市场缝隙和技术缝隙,是我们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机会。”同洲电子总裁袁明曾明确指出。
迈瑞的医疗设备,朗科的闪存,赛百诺的基因制药,同洲电子的机顶盒,中兴集成的芯片设计,金蝶的软件开发……深圳成功的自主创新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寻找应用型技术的突破点,在攻克某一个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做到一定市场规模后再向上游延伸,进而形成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了活下去,我们必须到市场里研发、创新,再研发、再创新。步步为营,厚积薄发,一点点积累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中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总经理孙迎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