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抨击“一山六制”带来的弊病,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遇到利益时互相纷争,但谁都不愿轻易将自己管辖权让出来法制网通讯员黄辉法制网记者 李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庐山三叠泉瀑布的著名诗句,相信很多人都能吟诵。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条瀑布的上端归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管辖,下端却归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管辖。
上庐山的游客经常能听到一句话: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顾名思义,一个叠成三段的泉,一段接一段,从上一泻而下,蔚为壮观。“但上山之后,游客只能看到瀑布的上半段,要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还要另外买票去海会镇看。”庐山的一位导游告诉记者,其实也就是多了一道收费处,因为三叠泉的两叠以下部分归海会镇管。
“抢占山头,各自为战。这都是‘一山六制’造成的混乱!”有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山竟有六个“婆婆”
据了解,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庐山有九江市庐山区、九江县、星子县、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庐山综合垦殖场和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六个“婆婆”,六个部门在庐山划区而治。其中,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归江西省政府直管,属于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着庐山的山头;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是江西省林业厅在庐山的派出机构,对整个庐山的山林、山地都负有监管职责;庐山综合垦殖场则管理着山腰部分;而位于庐山山南、山北的九江市庐山区、星子县和九江县,也分别管辖着庐山的部分区域。
“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一山六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谁都在喊这种体制带来的弊病,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遇到利益是互相纷争,谁都不愿轻易将自己的管辖权让出来。”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的一位中层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山六制’肯定不合理,它让人感觉别扭,甚至到了十分尴尬的地步。”这位中层干部说,“去年初,媒体披露的‘庐山建别墅’事件轰动一时,其实,事件发生地在莲花洞景区与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根本无关,它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对此区域,庐山区有管理责任,庐山综合垦殖场有管理责任,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有责任,结果都可以管的谁都不管,最后问题出来了,却由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替它背‘黑锅’,你说这种事情尴不尴尬?”
记者查找资料获悉,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都曾为庐山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吁过,也曾有过多个庐山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利益之争,最终都不了了之。
“一山六制”有所松动
九江市主管旅游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九江旅游,尤其是庐山,在全省、全国都具有一席之地。然而,作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九江旅游业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和地位,九江市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国内许多旅游城市的水平。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九江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庐山‘一山六制’显得尤为突出。”这位人士指出。
为此,2005年7月,江西省副省长、九江市委书记赵智勇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构建九江大旅游”座谈会,与专家学者、部门主管和业界人士共商旅游发展大计,并多次徒步考察庐山等风景区,提出九江要发展大旅游,必须以庐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高起点上推进“大旅游”。
“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构建大旅游的实施方案,高起点作好市、县(区、市)、景区、项目四级旅游规划,高标准作好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这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是‘大旅游’触动了庐山‘一山六制’的神经。”
“一山一制”目标已定
为推动以庐山品牌为主的旅游业,九江市打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写就了“破题之作”:2005年12月,将庐山综合垦殖场、庐山茶科所、市林科所、庐山水电厂四单位划归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统一管理;今年7月1日起,又将庐山含鄱口以下、太乙村(含)以上划归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统一管理,逐步变6个“婆婆”管理,为一个“婆婆”管理。
根据规划,2010年至2014年,庐山准备归口国家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初步结束“一山六制”的局面;2015年至2020年,庐山风景名胜区将完全归口国家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面结束“一山六制”局面。
法制网南昌9月10日电链接
“世界文化景观”———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五老峰、香炉峰等,景点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是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一棵劲松挺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石壁上有“纵览云飞”四个摩崖大字。
假如李白重游庐山 (代编后)
余墨
假想某年某月某日,李太白千年大梦悠悠醒来,忽又念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遂旧地重游。
到三叠泉,遥望一瀑三叠,湍流直下,声如雷动,仍是当年气象。李大爷诗意盈胸,正待吟诵,斜刺里杀出一后生,伸出手来:“票!”李大爷始怔然,继尔有所领悟,忙在腰间摸索,忽记得所有银两都换了酒喝。尴尬间,有微风拂过,腰间有玉鸣之声。一摸,原是玉佩一对,是当年唐玄宗所赐,遂解将下来。后生接过,见色润如凝脂,声鸣如琴瑟,知是宝物,揣入囊中,颔首示意通过。
李大爷移步,走约数里,一路山势逶迤,泉水鸣溅,喜不自胜。前面来到一座山门,一红衣女子横在路旁。刚要上前问路,红衣女子冷脸道:“票!”李大爷错愕,不是已经买过,何来又要买票?
红衣女子见李大爷长衣布履,白首银须,一副仙风道骨,知道不是俗世人物,便手指远处清流,道:“刚才收的钱只看上叠,看下叠还要买票。”
李大爷自知囊中羞涩,忙夺路而走。遥想当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阅尽天下名山大川,从不曾花过一文钱。谁想今日……
山下,李大爷收住脚步,回望三叠泉。暮色中,景色如初,当年豪情已不复得。老人家慨然兴叹:作别诗酒已千年,庐山旧地梦如烟。飞流依旧三千尺,一叠竟收一叠钱。(责任编辑: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