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行业巨头们聚首参加中博会,传递出一个信号:金融业要积极启动中小企业市场,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即将到来的第三届中博会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聚首,寻找中小企业“合身”的贷款模式。
500家机构、平均注册资金7000万元,广东担保业如此规模,说明它正进入“快车道”。然而,这一数据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中小企业融资难,引入担保机构破解此难题更是难上难。我们不妨听一听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思聪讲述广东担保业背后的故事——
一份名为《2005广东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底,广东各类担保机构共413家,担保业务集中在83家重点担保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20%,共计为20580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44469笔,累计担保融资592.75亿元。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思聪说:“相当于每户中小企业接受担保额260万元。”这成绩理当欣慰,而李思聪言语中却略带忧虑。
失望之中的希望
说到如今广东担保业的发展势头,正应了李思聪6年前的一个猜想。
2000年之前,李思聪和所有广东中小企业家一样,在投资实业过程中经历贷款难题的折磨。世界各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充分运用担保经济杠杆,然而当时的广东担保业可以说是一片处女地。
中小企业正逐渐崭露头脚,李思聪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猜想,“担保业市场很大,”在2001年注册成立担保公司,“当时说担保公司工商局不认,只能用担保服务公司的名头。”
此后的数年内,广东相继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对担保公司从原来的不认同到大力支持,广东担保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今日规模,注册资金平均7000万,担保量逐年递增。李思聪说:“我们起步晚但规模大,江浙担保机构平均规模在1000万左右。”广东中小企业迎来了担保春天。
李思聪的猜想已成现实,而2000万起家的银达,也已发展成注册资金为3亿元的大型担保集团。
融资多棱镜
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良好的契合性。
李思聪在银行工作数十年,他说银行的信贷文化也决定了贷款必须要一定的固定资产做抵押,只有少数中小企业能拿出符合条件的抵押物,而且“多数中小企业自身不规范,人的素质、财务报表可信度、股东成分都让人不放心。”种种因素交织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题错综复杂,银行总认为中小企业安全性低。
“担保就是银行和企业之间一座桥”,有效分流银行肩上的风险。李思聪介绍说,担保公司一般接受三类的反担保措施:一类是第三方保证,包括企业和自然人;第二类就是抵押物,其中包括房产、土地使用权、关键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能封存的原材料、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第三类就是质押物,包括动产、知识产权、收益权、有价证券、存单、提单、仓单和票据等。
手段多了,难题也就不难。以银达为例,目前银达担保业务已经超过50亿元,客户超过1万,有企业也有个人,贷款用于生产、个人消费。
广东中小企业市场相当庞大,而且其中不乏极具成长性的“黑马”,“200万的工厂一眨眼变成500万,资金需求量也翻番,”李思聪说,“今年底国内金融市场全部开放,那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选择更多了。”
行业有待规整
广东担保业务集中在20%的重点担保机构,这是李思聪的一层忧虑。“把担保做健康,坏账率做到千分之五,好的多些,差得少些,这样的中小企业就有希望了。”
“担保不是简单拍脑子拍胸脯的问题,凭什么做,怎么做,为什么做?”李思聪说,80%的担保机构业务量不大。部分是因为经营不善,自身实力不济,没有业务而逐渐萎缩;也有些虽然注册了,但出发点不同,有的认为可以去银行贷款解决自己资金的问题,方便自己做工程、搞房地产开发;更有甚者注册后以此套取银行贷款。
李思聪说,担保机构并不是真正发放贷款的,最终还是银行放款。投资担保的经营理念要清晰,应当以担保为主业,通过盈利实现正常发展,担保机构必须要有良好的金融操守,否则是对中小企业不负责,对银行不负责,对整个社会不负责。
“每户两百多万的担保额,中小企业还是吃不饱,”这是李思聪的第二层忧虑,“如果手头有几十亿元资金,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以上,就能给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