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禅城先后开展各类粤剧宣扬振兴活动,欲再现“万人围住看琼花”之盛景
核心提示:禅城处于佛山核心地带,乃粤剧发源地。历史上,红船过处,弦歌声声。几百年来,粤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再加上历代宗师名伶的精雕细琢,已发展相当成熟。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间、木鱼、粤区的民间传统音乐;独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无不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周总理就曾经送粤剧以“南国红豆”之美称。近年来,禅城先后开展各类粤剧宣扬振兴活动,欲再现“万人围住看琼花”之盛景。万福台粤剧演不停。
身临其境
件件珍品款款深情
怀着崇敬和些许好奇,在一个清爽的早晨我终于踏入广东粤剧博物馆。一进门,空气中浓浓的粤韵让我心头一震。这里的每个物件都向所有来访者讲述着粤剧的风雨历程,剧本、“琼花宫”灯架、单面粤剧唱片……这里有着粤剧收藏人士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如竹制五架头、粤剧服装、《江湖十八本》、“真栏”号、铁做的锣鼓,木鱼书等。问过门口的工作人员后得知,这里收藏着上百件戏服、过万个剧目、过千部粤剧电影,还有数以万计的唱片、录像带,数量之多在世界上可称之最。
锋毛金银线广绣蟒、白色稠衣下藏几十只灯泡的官服……这些上个世纪粤剧名伶们留下的戏服,无论是工艺或是创意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但我却有幸在这里细赏它们的芳容。其中一件由美国民智剧社捐赠的锋毛金银线广绣蟒,采用广绣针法,色彩艳丽、构图绮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戏服在当时造价非常高,由于做广绣的艺人越来越少,广绣戏服也越显珍贵,目前,在佛山基本找不到能用广绣针法绣戏服的工匠了。
站在防护线外看百年前的老戏台,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锣鼓震天的回响,二胡里演绎悲壮的凄凉,还有惊堂木敲出的铿锵,戏台上五彩的脸和戏子们华丽的衣裳,以及那或许悠美婉转,或许荡气回肠的粤腔……睹物思人,这里的每一件珍品都承载了一段历史,同时也见证了历代粤剧名伶的光辉形象;以物证史,正是这些名伶在艺术上的努力和不断创新,粤剧在佛山孕育、发展、壮大、并且走向世界……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再现万人空巷看琼花的盛大场面。
吹拉弹唱皆是粤剧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仍在眼……”离开博物馆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祖庙旁边的泥模岗,刚刚走上台阶就听到了阵阵鼓乐声伴着舒缓悠扬的唱腔,凝神细听,或缠绵或喜悦或悲愁的韵律几令人恍惚回到上百上千年的故事中,尘世间的一切仿佛都不复存在。走近细看,一群老人们围坐在凉亭中间正吹拉弹唱着,没有靓丽的戏服、没有精致的妆容,“演员们”的敬业和投入丝毫不逊于专业剧团的演员,举手投足间颇有名家风范,而旁边围观的市民也听得如痴如醉。一位姓梁的老人家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佛山的退休老人,每天喝完早茶便到泥模岗上自发组成“私伙局”,一起吹拉弹唱,演奏各种传统粤剧。
在佛山,粤剧和粤曲拥有庞大的听众群,他们忠实的支持使民间“私伙局”的演唱成为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在粤剧艺术院团经营日渐艰难的今天,群众性的“私火局”或民间的演出却红红火火,既然粤剧有这么多知音,即便遇到怎么样的难题或困境,它都一定会有走向复苏及辉煌的一天。
戏服
还原历史
佛山艺人桂州封王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佛山凤凰仪粤剧戏班名艺人李文茂,与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合举义旗起兵响应太平天国,在攻入桂州后李文茂称平靖王,设官封职,建置政制,俨然与清廷分庭抗礼,被称为“戏子封王第一人”(田汉语),其率领粤剧艺人起义是世界戏剧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
李文茂,又名云茂,出身粤剧世家,在佛山戏班演花脸,精通技击。他初闻太平天国起义时已跃跃欲动,不久即组织戏班中志同道合者组成反清军会,并与陈开合起义。1854年,李文茂将数千红船健儿编为三军,皆衣冠戏服,头扎红巾,称“红巾军”,在广州起义。李文茂英勇善战,领梨园子弟为前锋,攻城杀敌,所至有功。他发挥戏剧中跟斗跳跃功夫,翻登城垣,攻城掠地,清兵还以为飞将军从天而降。占领佛山镇时,“红巾军”,曾以琼花会馆作为义军大本营。
清咸丰五年(1855),起义军由广东攻入广西,围浔州(今桂平县)90余日而破城,八月,陈开据浔州称镇南王。九月,李文茂继续攻入桂州称平靖王,设官封职,建置政制,俨然与清廷分庭抗礼,是“戏子封王第一人”(田汉语)。咸丰八年(1858)四月,李文茂在与湘军战斗中受伤,退守贵州,十月,回柳城融县意图再举兵而未成功,饮恨病逝于怀远山中。
自此,清政府对粤剧展开了报复行动,禁演粤剧,焚烧琼花会馆,捕杀粤剧艺人,佛山民间将被杀艺人合葬于石湾金龟岗,以铁渣为记,称“铁丘坟”,是首个艺人公墓。李文茂和数千粤剧艺人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六国大封相场景服装
完整视野
肥田沃壤孕育粤剧
佛山的粤剧艺术从明代开始兴起,历数百年长盛不衰。进入21世纪,粤剧经过数百年的兼收并蓄,目前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传播到亚洲、美洲、澳洲、欧洲、非洲,成为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明代,佛山就已经成为南中国的工商巨镇,唱着弋阳腔、昆山腔等“外江班”跟随而来,形成了本地商贸发达,戏曲繁荣的景象。有史记载,明代,戈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等外地戏班经常入粤演出,受外来影响,广东人开始学习演戏。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而佛山戏剧演出的历史也是从这时开始。由于演出频繁,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明万历年间,在佛山大基尾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建造供戏船停泊的琼花水埠。
琼花会馆建成之后,粤剧演出更加繁盛。“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贝兄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出现在清乾隆十九年《佛山忠义乡志》里的诗句就是针对粤剧演出的盛况所写。这样的盛况,今天已不复存在,不过当年那个曾经系住不知道多少只红船的琼花水埠的埠碑还在佛山粤剧珍藏馆珍藏着,它是当年粤剧发展的最好见证。
粤剧名人大都出自佛山
近一百年来,有辛亥革命前后对粤剧作过重要革新的黄鲁逸、张始鸣;一派宗师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名伶李雪芳、姜魂侠、新珠、李海泉、梁荫棠等,在粤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才,粤剧艺人李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二十年代初,省港班的崛起,“薛(薛觉先)马(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到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塑造品牌
要创新更要立足传统
虽然粤剧在禅城的根基很深,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也如同大多数历史文化一样遭遇过各种困境。怎么才能再现当年“万家灯火万家绚”“万人围住看琼花”的盛景呢?佛山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黄白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剧发展,要创新更要立足传统。
记者:目前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扬粤剧文化?
黄白龙:一定要以粤剧的唱法为重,现在各区巡演、各种比赛等都是传承和发扬粤剧文化很好的办法。此外,石湾组建的娃娃粤剧团更是传承粤剧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以前粤剧是老人们的专利,现在不少小孩子不仅可以表演得很好,而且还能自己挑选曲目参加比赛,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从小就耳濡目染粤剧文化,这些孩子将成为粤剧得以延续发展的主力军。
记者:粤剧发展面临哪些瓶颈?
黄白龙:目前粤剧的编曲、剧本创作等人才非常缺乏。我们培养传唱者更要注意培养曲目的创作者。艺术是综合的,只有所有的东西都配套了才能体现出美感。演出服装及道具的设计与制作在佛山都是一个空白,要发展粤剧文化,这些配套的技术和人才都要考虑在内。
记者: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粤剧?
黄白龙:历史文化需要借助现代时尚的载体进行传承和宣扬。我们可以学习香港的做法,把传统的粤剧人物曲调等以公仔、电视剧、动漫等形式表现出来,就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听众。
记者:加入这么多的时尚元素会不会破坏粤剧原有的魅力呢?
黄白龙:传统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个平台,而非一副镣铐。粤剧如果不创新,就会失去应有的鲜活而成为文物。但创新的同时,绝不能为了取悦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而随意篡改、抛弃粤剧传统精髓的内容,只有这样粤剧这株古树才能真正地焕发新姿。
佛山粤剧之最
1、1853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戏院———丹桂戏院。
2、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
3、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红船专用码头———琼花水埠。
4、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粤剧艺人李文茂率数千红船弟子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是中外戏剧史上“戏子称王”第一人。
5、清咸丰四年(1854),由于李文茂起义反清,清政府禁演粤剧,捕杀粤剧艺人,民间将被杀艺人合葬于石湾金龟岗,以铁渣为记,称“铁丘坟”,是首个艺人公墓。
6、祖庙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佛山最早的固定戏台,也是广东省目前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粤剧戏台。
7、1957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青年戏曲团。
8、1979年,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澳门演出,是文革后最早赴澳门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9、1986年,佛山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新加坡演出,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后第一个赴新加坡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10、1991年,李淑勤在佛山青年粤剧团担任主角,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粤剧正印花旦。
11、1993年,佛山青年粤剧团访问台湾,成为第一个赴台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12、2004年4月,全国首个即广东省粤剧博物馆在佛山开馆。
寻访指引
1、广东粤剧博物馆
坐落在禅城区兆祥路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兆祥黄公祠内,其前身是佛山粤剧博物馆,2004年4月正式改名为广东粤剧博物馆。该博物馆目前收藏了有关粤剧发展的文物近2万件,展出文物和图片3000多件。
2、万福台———广东目前最古老戏台
位于佛山祖庙内。有戏必有舞台,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是佛山最早的固定戏台,也是广东目前最古老的戏台。佛山本地班组班后第一台戏即在万福台作首演。近两年来,万福台每年都有数十场演出,海内外粤剧艺人纷至沓来到此朝拜,并以能登万福台演出为荣。
3、佛山青年粤剧团
位于佛山市城区新风路36号,始建于1957年,半个世纪以来“佛青”素以实力雄厚,充满朝气,台风严谨,演艺精湛而名重海内外。“佛青”之缩称已经成了粤剧界一块响当当的品牌。(记者/李丹丹章佳琳 钟超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