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头牦牛驮走一座学校
【本报讯】一年大搬迁要4至6次,平均每月小范围流动两次,西藏纳木措湖边的流动帐篷小学是如何完成这样频繁搬迁的呢?
7头牦牛搬学校
在纳木措湖旁的广袤草原上,远远望去,有一面五星红旗插在草地上,旁边是一顶用牦牛毛编制而成的帐篷。 华润万象城“大爱无疆青藏希望行”车队到达这里的前一天,这所帐篷小学刚从10公里之外的纳木措村5组,搬到纳木措村3组所在地。学校的帐篷在我们到达的当天早上刚刚搭建完毕。
我们到达时,这里22名1至3年级的孩子们,正挤在狭小的帐篷内跟着次多老师上课。次多老师也是当天早晨刚骑牦牛从纳木措村5组过来。5组的14个学生也因老师离去不得不放了假。
在深圳,一所学校搬迁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可是在次多看来,这种搬迁却简单得很。因为学校的全部家当,也就是一顶帐篷,一块黑板,再加上几套简单的教具和孩子们上课的坐垫。两天前,5组的村民派出一人,配合次多把帐篷和教学器具一卷,用7头牦牛晃悠悠地把学校搬到纳木措村3组,又把帐篷搭起来。“通常学校搬迁,需要两到三天时间。交通工具主要是牦牛或者马,如果路途较远,就找卡车搬。”次多介绍说。
村民轮流提供酥油牛粪供给学校
7头牦牛驮着的学校,寄托了牧区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39岁的卓嘎有两个孩子在帐篷小学上学。卓嘎没有读过书,但对于这种帐篷小学,这位淳朴的母亲打心眼里觉得很好。“家搬到哪里,学校就到哪里,能够照顾到孩子。”卓嘎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学校距离她家的帐篷只有200米,8岁的儿子松才培每天放学回来,还会教大人们念书,父母都学了不少东西。
据介绍,在帐篷小学主要开设藏文、汉文、数学、体育等课程。三个年级学生每天一共上六节课,当一个年级在上课时,另外两个年级的学生就在一旁自学。
不过,帐篷小学是不能与乡上的中心小学相比的,学生不能享受政府的“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穿)。因此,需要村民轮流提供1袋牛粪给帐篷小学作燃料,每户每年还提供1两酥油和半斤肉,并且派出炊事员轮流照顾孩子们的饮食。
流动搬迁轮流放假影响学业
当雄地区帐篷学校除了面临教学设备和师资极度缺乏的问题,由于频繁地搬迁,也导致了教学进度难以跟上中心小学,影响了教学质量。
纳木湖中心小学的群培老师,一直负责管理这几所流动帐篷小学。他告诉我们,牧民们一次大搬迁,往往就需要15天时间,这期间帐篷学校根本就无法上课。而且,每月帐篷学校还要花6天时间搬迁,因此教学进度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跟不上带来的后果,是这些帐篷学校的孩子,到了中心小学上四年级后,往往跟不上同班同学,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于学校管理人员和牧民来说,除了希望孩子们能够有好一点的教学设备外,更希望在牧民经常游牧的地区,设一个固定的教学点。这样才能给孩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者:记者 吴素红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