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改革攻坚期、发展黄金期,又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党报,一方面拥有壮大主流舆论的广阔空间;一方面又面临着多元媒体的挑战,亟需提出应对的良策。
围绕如何壮大主流舆论,增强舆论引导力这个问题,《湖南日报》自去年底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通过强调思想的高度、贴近的程度、策划的深度和创新的力度,《湖南日报》在显著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党报的主流地位也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用思想内容强化舆论引导力
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地报道所有的新闻事件。它们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定位、目标,选择性地报道新闻。尽管我们把真实、客观作为我们传播新闻的准则,但在选择报道什么新闻、如何报道这些新闻的时候,媒体是有自己的判断、立场和倾向的,它们和那些彰显在新闻评论中的编辑部的意见、观点一道,或显性或隐性地展开对舆论的引导,而引导能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报道和评论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来强调报纸的党性原则,主张党报要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可以说,党报的原则和价值观已经内在规定了党报必须占据思想高度,但真正要去实现它,则需要报人理解上情、掌握下情、洞察舆情,让思想认识上升到了然全局的高度。
去年,我们获悉一条新闻线索:8月28日,湖南国旅导游员文花枝带团在陕西旅游时遭遇车祸,她在身受重伤的情形下,先是鼓励其他受伤旅客镇静自救,后来又以“我是导游,先救游客”的信念,催促救护人员先抢救游客,最终多数游客成功获救,而文花枝因为延误了抢救时机,不得不实施左大腿截肢手术。面对这一新闻事实,我们马上联想到公众一直关注的职业道德话题,意识到文花枝的事迹是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生动典型。于是立即派出记者做深入采访,很快就刊发了《生死瞬间情动天地》的长篇通讯,并配发了《职责为天》的评论。通讯通过细节的描述以情感人,而评论通过这个感人泣下的事件,发出“职责为天”的呐喊。整个报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今年1月15日,中宣部《新闻阅评》以《一导游生死关头一心为游客情动天地,湖南日报着力颂扬“职责为天思想深邃”》为题,对《湖南日报》关于文花枝的报道和评论予以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先后做出重要批示,中央新闻媒体随后集中推介了文花枝的事迹,使文花枝成为全国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典型。
文花枝的报道为什么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有学者认为关键之处是报道和评论准确把握了社会热点和人物亮点之间的连接点,使报道的思想高度达到了顶点。而这种把握,需要我们始终高扬党性旗帜,孜孜以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担当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
用三个贴近强化舆论引导力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党报要有效引导舆论,就要努力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贴近,让党报的选题以人为本,顺应民心;通过贴近,让党报的报道喜闻乐见,吸引眼球;通过贴近,让党报的评论针砭时弊,启人心智。基于以上认识,《湖南日报》致力在实践中摸索贴近的方式,努力在贴近中壮大主流舆论。
一是构筑掌握社情民意的渠道。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是实施舆论引导的前提,配合今年元月份《湖南日报》的改扩版,我们建立并完善了沟通群众的渠道体系:强化通联工作,形成了一个达10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并不定期举行通讯员座谈会,使这支队伍成为报社掌握社情民意的耳目;组建评报员队伍,聘请爱读报并了解周边社区情况的读者品评报纸、贡献意见;建立读者问卷调查制度,社长、总编辑带头,每年定期进行社会调查,以把握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确定改进报纸工作的突破口;安排版面建立读者参与的平台。这些沟通渠道的建立,使我们对舆情动态的辨查能力更加灵敏,舆论引导更具贴近性、针对性。
二是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这既是党报贴近群众,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例如,为实现农村小康,党和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却处于社会的边缘……为唤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理解、关心和尊重。今年3月,《湖南日报》策划推出《走近农民工》专栏。这个专栏以一个个真实的农民工打工的故事,反映了农民工的艰辛和期待……受到广泛好评。中宣部《新闻阅评》以《湖南日报〈走近农民工〉暖情洋溢》为题,对这组报道给予了肯定。
三是用群众视角报道典型,让典型报道更真实、更亲切。报道典型人物,是党报实施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党报的典型报道常常为英雄主义情结所左右,人物有高、大、全之嫌,容易使人产生排斥心理。在今年的党建报道中,我们尝试用贴近性解决这一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纪念建党85周年,我们在一版开辟了《听群众讲党员故事》专栏,故事的主人公是党员,讲故事的人是党员身边的群众,而一贯以全知全能形象出现的记者,此时则成了忠实的听众。这一专栏推出了15期,现在还在继续。读者反映,“这组报道真实感人,让人对党的领导满怀信心。”
四是了解受众需求,及时报道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和工作重心。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人民群众排斥空话套话满纸的官样文章,但并不排斥接受政策信息,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越来越希望及早知道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和规定,急需知道国家扶持的重点是什么,限制的领域有哪些,有什么具体政策规定等等。例如,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工程后,许多农村工作者甚至城市普通读者都来信、来电咨询中央和省里的具体政策,要求解释一些政策性问题。顺应读者的要求,《湖南日报》除全文刊登中央一号文件外,还发表社论、评论、约请农村改革问题专家撰写文章,对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解释性报道,并开辟专栏以典型说话,为读者释疑解惑。
用深入策划强化舆论引导力
每时每刻不断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党报采编新闻,实施舆论引导的丰富资源,相对于其他实物形态的资源而言,以信息形态存在的新闻资源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征,但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能够充分满足党报受众定位和传播目的等条件的新闻事实却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十分珍惜的态度,结合一定时期舆论引导的主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开展新闻策划,使新闻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努力促使新闻报道的主题产生强烈的“舆论场”效应,从而实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效果。
今年初,党和国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用15年时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敏锐意识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尽快在社会上形成支持自主创新、参与自主创新、勇于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于是我们经过精心策划,首先在2月中旬推出《创新湖南》专栏,全景式报道湖南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领域取得的丰硕创新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这个专栏连续刊出了10多期,在读者中造成了热烈反响。从人们的议论中,我们又了解到大家对“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机制”等问题最为关注,于是又深入策划,从3月31日起,连续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创新湖南·企业篇》,从不同的角度,用12个整版的篇幅,展示我省一批典型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壮大的历程。报道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看到这些报道后,称赞“这是难得的企业自主创新经验推介材料。”读者也普遍反映,报道令人鼓舞,给人启迪。
在运用新闻策划加强舆论引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党报相比其他平面媒体,在信息资源上具有政治性优势、权威性优势和资料积累性优势,这些优势为深入开展新闻策划提供了巨大空间。例如我们利用政治性优势,以先期掌握的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精神,在全省率先组织了《关注三农,走近农村》的系列报道,并撰写刊发了相关评论文章;利用权威性的信息优势,策划了洪战辉、文花枝等重大人物典型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良好反响;利用资料积累的优势,我们策划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特别报道《红军长征在湖南》……
用开拓创新强化舆论引导力
这是一个求新尚变的时代,对媒体而言,任何墨守成规或抱残守缺的行为,都会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进而丧失他们的注意力。有鉴于此,以舆论引导为己任的党报,必须在新闻报道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鲜活的内容、新颖的版式、优美的语言,带给读者“必读”的冲动和“悦读”的快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舆论的引导。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党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办报理念、版式设计、报道技巧等三个方面。
办报理念的创新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传统办报理念的固守,必然会使党报的影响力日趋式微。党报要守住自己主流媒体的宣传阵地,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必须抛弃传统办报理念中不合时宜的部分,放下党报的“官架子”,树立市场竞争的理念,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接受读者的选择。面对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党报要认识到自己的读者定位不同于都市类报媒或专业报媒。党报的优势在于主体地位的权威性,党报要代表社会主流舆论,除了利用历史形成的权威性之外,还必须以更深邃的思想高度、更具创意的新闻策划、更生动活泼的语言、更丰富快捷的资讯、更舒张大气的版面来抢占市场制高点,党报不仅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读者,引导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还要有计划地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其他媒体的舆论共同参与舆论引导,形成引导的合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版式编排的创新 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由阅读到浏览,由读文到读图、读题。可以说,报纸吸引读者的首先不是报道内容,也不是报道技巧,而是版式的新颖,图片的冲击,标题的精妙。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党报必须及时对版式编排做符合潮流的创新改进,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导舆论也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借鉴其他报纸的基础上,今年元旦我们对《湖南日报》进行了改扩版。一是将对开大报型改成对开瘦窄报;二是将报头居中;三是活跃头版,在报头下安排一溜图题导读,突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价值的大图片;四是增加信息量,将原来的每周56版扩为64版;五是注重标题制作。也许这种改扩版相对一些兄弟省报来说仅仅只是一点改进,算不上脱胎换骨。但对湖南读者而言,《湖南日报》改扩版却是一大创举,是不折不扣的媒介事件。报社新闻研究所对数百份来电来函进行统计,约有81%的读者认为改扩版是成功的创新之举,是党报贴近读者,走向市场竞争的可喜一步。而据发行部门统计,改版当月,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近万份。
报道技巧的创新 人们过去对党报的意见,多集中在报道形式的老套,报道语言的空洞。特别是部门工作新闻和会议新闻,由于其程式性、重复性,很难吸引读者。但对党报来说,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会议又不可能不报道。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报道技巧,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如省委领导下乡调研的报道,以往满篇都是某某同志“强调”、“提出”、“要求”之类的套话,人们不爱读,记者也挠头。今年《湖南日报》以改扩版为契机,编辑部下大力气改革报道文风,要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记叙性语言;强调精选角度,写活细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采写了新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下乡调研的一组通讯。读者反映,这组通讯用生动的细节、谐趣的笔调,把新书记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形象真实呈现在全省人民面前,这样的工作报道,让人耳目一新。
一部党报的历史,也可以说是舆论引导的历史。致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党报的舆论引导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个根本,就一定会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