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8月19日电记者宋学春戎洪兴报道:8月15日,青岛开发区佳世客购物中心的收银台前,35岁的范翠香在熟练地操作着收银电脑,去年3月份之前,她还是另一家商场普通的售货员,现在,她的工资已经能拿到近千元,她说:“这种改变,得益于政府统一组织的免费培训。 ”原来,这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烟台前社区的失地农民,去年报名参加了区里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后,凭相关的技能证书才拥有了今天的岗位。范翠香所说的免费培训,是青岛开发区近年来反哺失地农民的举措之一。
月月领“薪水”、就业有培训、创业有辅导,这种令人艳羡的福利待遇,不是遥不可及的镜花水月,而是青岛开发区近年来失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青岛开发区,为确保失地农民不沦落到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让失地农民和当地市民一起分享开发、开放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促进和谐发展,青岛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在全区普及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全区18岁以上的农民铺设了一道稳固的养老屏障;开展面向全区农民的免费技能培训,给万余农村劳动力架设了就业之路;举行免费创业培训,为一批有志农村青年搭起了腾飞的桥梁,使大批失地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开创了反哺失地农民的“青岛开发区”模式。
农村社保全覆盖——铺设养老屏障
2006年8月10日,家住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六社区居委会的薛宝栋老人开心地拿到了他的第32个月的养老金:278.2元。这位85岁的老人,在2004年1月办理保险手续的当月就开始领“养老金”,而他当时仅交纳了5136元的保险费,目前领出的数额已近9000元。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大爷激动地说:“怎么也没想到,没有地种了还能办这么个保险,月月开钱,有这样好的日子应该使劲地活。”据悉,在青岛开发区,目前已有13279位达到领取待遇年龄的农民和薛宝栋一样享受着月月开薪水的幸福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滩涂与青岛开发区的农民(渔民)唇齿相依。虽然家家户户一下子可以拿到数以万计的补偿款,可对以后的日子群众心里还是没有底,总有一天会出现坐吃山空的局面。在土地、滩涂因大项目争相进驻而占用后,农民的后顾之忧立即凸显出来,青岛开发区逐渐意识到,铺设失地(失海)农民的养老屏障的需求显得格外紧迫,因此,2004年1月1日,青岛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旨在实现“全覆盖”的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这是一个惠及全区农民的开创性举措。按照《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凡具有该区农业户口,年满18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现行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保险费用按当年缴费基数的16%由区、街、居(村)、个人分别按4%、2%、2%、8%的比例筹集,其中10%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通俗地讲,就是个人负担一半,政府负担一半。已经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即可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手续,不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月终生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薛家岛三社区居委会的薛敬业老人说起养老保险就乐得合不拢嘴,他和老伴前几年都入了农工商企业保险,现在老伴每月有400多元的“养老金”,2004年,他又给84岁的老母亲入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企业打工的儿女也都入了养老保险,薛敬业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家养老保险‘全覆盖’了。”
目前,青岛开发区已有近4万名农民参加了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此前,已有6.9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至此,开发区依靠城镇企业职工保险、农工商企业保险、自谋职业者保险和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区基本形成了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免费培训助上岗——架设就业之路
8月10日,一个由320名女学员组成的订单式劳动力培训班,在青岛开发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开课,拉开了这个青岛开发区失地农民最集中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序幕。据了解,这些女学员经过培训后,将全部进入当地的一家外资企业青岛圣美尔服装有限公司做缝制工。免费订单式培训,是青岛开发区帮助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
“农民点菜、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在青岛开发区已经开展了五年。青岛开发区建立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机制,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专门设立500万元以上的统筹就业基金,重点扶持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针对当地失地失海农民没技术、没特长的特点,青岛开发区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培训基地,把技能培训送到了家门口,广大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报名参加叉车驾驶、汽车维修、焊接、电脑、物业管理等技能培训,同时将巨龙厨师学校等设施比较完善的社会培训机构认定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训基地,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壮大了培训力量。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只要能够拿到培训“合格证”,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报销。去年8月,青岛开发区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开设了机械加工、机电维修、三产服务业等三大类别23个培训专业,涵盖初、中、高三个培训层次,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年培训能力达4000人。今年,开发区又投资兴建了第二公共实训基地,拟开设电焊、汽焊、汽车维修和叉车驾驶四个培训专业,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这一政策在当地失地农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开到家门口的技能培训直通车,不但吸引了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村民,就连许多已经拥有某些技能的人,也纷纷加入到培训的行列。有的大车司机又去学叉车,有了会计证的又去学计算机,使好多人成了“多面手”。
培训是手段,就业才是目的。青岛开发区采取给用人单位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多种渠道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对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实施重点帮扶,对录用此类人员的用人单位,都享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通过这些方式,不但帮助80%的受培训的失地农民找到了工作,而且使近2000名“4045”人员等困难就业群体走上了公益性岗位或过渡性就业岗位。
培训一批,安置一批,就业一批。目前,青岛开发区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70%以上的农民走进企业(或自谋职业),捧上了新饭碗,踏上了增收的新征程。
辅导创业促成器——搭起腾飞桥梁
8月15日,35岁的尹宝德在自己的海珍品店里像往常一样和职工们一起接待着顾客。这个十几岁就在海上潜水捞海参的“海上飘”,如今的身份已经是青岛海福康海珍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就在半个月前,他的第3家海参加盟店在东营开业。从昔日的普通渔民,到今天的私企老板,尹宝德感慨万千:“以前大量的利润都被加工商、销售商赚走了,海里的海参越捞越少,后来自家的滩涂被征用后,我也试着自己开店卖海参,但由于加工技术陈旧,同时缺乏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经营不很理想,3年前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经过培训,懂得了怎样去开拓市场、怎样制定利润计划、怎样去办好一个企业。在创业指导中心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如今,尹宝德不但注册了商标,而且主动邀请质量监督部门给自己的产品做有机认证,“海福康”的名气在青岛也越来越响。
像尹宝德这样经过创业培训成功当上“小老板”的,在青岛开发区已经有522人。为帮助农村有志青年闯出一条新路,青岛开发区全面推进“创业工程”,将创业培训对象从失业人员扩展到了失地农民,构建起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及奖励、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机制,为失地农民的“老板”梦搭起了腾飞的桥梁。
扶上马再送一程。为做好创业人员在创业过程中的后续扶持,青岛开发区还组建了一支由60人组成的创业工程专家志愿团,志愿团成员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各类企业等部门的分类专业人员,为创业人员提供了相关政策指导和咨询,进行商品技术、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对汇集的创业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解决了创业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青岛开发区累计开设创业培训班7期,655人取得了结业证书,创业成功率达到79.8%,带动全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1325人,有效发挥了创业培训的“倍增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