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记者胥金章、徐壮志)生活在北京市丰台区留霞峪村的村民们,今年终于开始考虑要取下挂在窗户上的防尘挡板了。
“一开始真不敢相信,吃了50多年的尘土真能解决。”53岁的村支书任金婷指着隔壁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训练场说。
过去,只要隔壁训练场上坦克一开,村里灰尘能大到两米内看不见人。任金婷说,自2005年以来,尘土变小了,小到终于可以在院子里晾衣服了。
绿色军营的环保困境
留霞峪村民生活的改善,源于解放军的“创建生态营区”工程。2004年,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启动“生态营区理论与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留霞峪村的近邻装甲兵工程学院正是首批试点之一。
“驾驶训练场是裸露丘陵,坦克训练的扬尘高达三四十米,严重影响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学院院长梁永生说,7年前自己进入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人大代表的来访。之后,接待人大代表来访,就成了这位将军每年最为尴尬的公务之一。
尽管学院非常重视军民关系,但由于训练中的尘土、噪声污染,连同营区污水明沟直排影响周围环境,导致军地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遍布全国的成千上万个军营中,有类似困难的很多。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环保绿化科训局局长张忍奎说,2003年春,他们在一项专题调研中发现,军地双方对军营污染源治理的呼声很高,而治理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治理手段比较简易,往往是军营整齐美观,绿树成荫,营区附近却垃圾成山,污水横流。
位于北京西山西南麓的北京军区联勤部机关营院就曾是这样。“近万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一直是雨污合流、明渠外排,垃圾堆存、院内掩埋。”联勤部政委杜建林说,春夏两季蚊蝇密集,每年都要花好几万元喷洒杀虫剂。
类似的还有北京南苑机场,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合肥炮兵学院南京分院,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在驻渝某集团军机关,一些基层干部甚至因为营院环境恶劣而不愿意上调到集团军机关工作。
生态营区:军营绿色新概念
“十五”以来,全军共完成各类污染源治理3000多项,创建“绿色营区”470个,军队营区环境质量整体提高。
“营区环境质量的优劣,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具有关键性影响。”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副部长谷俊山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人民军队正逐步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04年8月和2005年7月,中央军委重新修订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
——2006年3月,中央军委制定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006年7月,中央军委下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意见》。
面对军营生态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数家院校、研究所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历时两年的研究后,提出了“生态营区”的概念。
课题组组长、全军环保专家吴景峰说,从生态的稳定性、流通性、和谐性、有序性等4个类别,到自然环境、绿化建设、资源利用、防治污染、绿色建筑、生态文化、生态规划、管理机制等8个方面共34项指标,一个全面的生态营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已经构建完成。
“生态营区,就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居住、军事和文化功能整体协调的营区。”吴景峰认为,生态营区,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身,是从“浅绿”向“深绿”的跨越。
令美军环保专家吃惊的设计
经费不够,时间紧张,都阻止不了梁永生将军解决问题的决心。
1152亩的训练场,规划要种6万多棵树,仅在沙砾地上挖树坑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梁永生自己率先承包了挖4个树坑的任务。“学员们少的5个,多的10多个。反正人人都要干。”
11个月,学院就完成驾驶场跑道硬化10.2万平方米,新建车辙桥、弹坑、凹凸路等12个训练障碍设施;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污水处理站;植树6万余株,铺设中水回用管网近万米,利用污水处理站净化后的中水建成水面景观148亩……
从硬化的路面到油松、法桐、红枫等47个树种和高羊茅等地被植物,处处体现着设计者在防尘降噪方面的苦心。2006年6月,美军环保官员范·豪廷先生在看到一张张关于针叶、阔叶如何搭配降噪的设计图纸时,大为惊叹。
“九坝十潭”流水潺潺,野鸭、白鹭不时落在水面上,在北京军区联勤部机关营区,通信站中尉殷辉说,过去恨不得戴上口罩训练的战士们,如今一有空就会在这里散步。
“一年两季风,一季刮半年。”曾以环境恶劣著称的驻吉林省四平北山的沈阳军区某部,通过生态建设,目前营区绿化率达到70%,还建成41万平方米的湿地。副师长马涛说,营区如今不仅满眼绿色,空气净化指数也由过去的75降至45。
珠江沿线的160多个营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位于黄浦江畔的海军淞沪军港建成完善的环境监管防治体系;分别驻长江两岸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和合肥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在治理本单位污水的同时,积极帮助驻地1200多户居民和10多家企业解决了水污染问题……
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杜云生说,目前,虽然真正称得上“生态营区”的部队营院尚属少数,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必将在深层次上推动全军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收获的不光是环境改善
降低尘土和噪声污染,并不是装甲兵工程学院在生态建设中获取的唯一好处。
“光污水处理每年就能省70万元的排污费。”梁永生说,现在学院所有的绿化灌溉、洗车用水,全部来自污水处理站净化后的中水。
以前每遇雨雪天气,学院场地就会泥泞不堪以至无法组织训练。现在,硬化道路可以保证全天候使用。梁永生说,从生态建设中一举获取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效益,真是“花钱花得值”。
生态、人文和军事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军事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隐蔽性,保护了军营生态,增进了官兵身心健康,提高了训练效益。
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并不打算给每座准备建设生态营区的军营都“埋单”。“我们投钱建起一批生态军营,主要目的在于示范引导。”吴景峰说,生态建设需要投入,但应当是推动部队建设而不能成为部队的负担。生态军营的建设要依赖部队自身,依靠官兵自己动手。
军人对于绿色的热情也许是天然的。“2006年,我在驻新疆的一个汽车团看到,官兵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在荒漠戈壁上建起了一座生态营区。”
在戈壁滩上感受到如此浓厚的生态氛围,令吴景峰十分感动。
全军绿化委员会主任、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说,“十一五”期间,解放军将再创建50个生态营区和800个绿色营区,营区建设的理念将实现由绿色到生态的根本转变,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