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除了校门难进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入学还得面临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如: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面对来自城里学生的歧视等等。如何让这些孩子尽快地适应城市学校,并融入都市生活,也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周末的家庭“作业”———洗澡、剪指甲
近几天里,银川的刘女士很是烦恼,因为新学期开学后,儿子的座位旁安插了一位农民工子女。
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今年上三年级,开学第一天回来后,他就嚷着说不愿与那位同学坐。因为他穿得很破旧,而且身上还有味儿。没过几天,在楼下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时,儿子突然骂出了一句很难听的脏话。气愤至极的刘女士将儿子狠狠揍了一顿,儿子哭着说,同桌都这样说。
刘女士说:“也不是看不起那些农村来的孩子,但他们的个人素质、生活习惯的确有待提高、改善,不然自己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他城里学生家长也有着和刘女士一样的担忧。
据银川一些公办小学的校长介绍,外地来银人员子女入学后可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素质特别好的,有些甚至还是“得奖专业户”;另一类是连基本的城市生活习惯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习习惯。
在一所公办学校采访时,校长说,有一次,一位来自外地农村的学生和父母一起来学校报名,在填写报名表时,由于这对父母不识字,只得由老师代替填写。
这位校长说,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学龄前教育几乎是零。刚入学时,许多学生没有数的概念,口音也是南腔北调。有些学生卫生习惯差,穿衣服不分四季,不穿袜子、不理发、不洗澡,班里的空气臭烘烘的,连冬天都要开窗。老师只好在周末留下家庭作业:回家洗澡、剪指甲(包括脚趾甲)。
自卑、内向、不易沟通———农民工孩子问题待关注
而对于大多数在各城区公办学校随班就读的农民工孩子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些“借读生”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有一种自卑感。
从甘肃来银打工的马建军告诉记者,由于负担不起,女儿一直都在家乡的一所中学读书,后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渐好转,考虑到女儿远离父母,几年前,他咬着牙交齐借读费,让女儿在兴庆区一所中学里读书。可是没想到,入学几天后,女儿居然哭着回来告诉父亲,因为来自农村,在学校里老被同学取笑为“乡巴佬”,老师也看不起她。后来见女儿忍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而日渐憔悴,最后,马建军不得不又把女儿转回自己家乡的中学读书。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住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校与家长联系不方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
另外,一些农民工子女已开始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此外,孩子因为父母流动性大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的特殊群体,这个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晚报记者汪学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