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两年“录入”20万名观众之后,“2006香港工展会·上海”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梅开三度”。离展会开幕还有半个小时,展览中心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数百名市民,看上去就像在等待商店开门营业。在他们看来,此时的上海展览中心就是一个有着琳琅满目商品和诱人价格的“香港购物中心”。 见此情景,已经忙了整整两天的香港中华厂商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少华松了一口气:“看来,品质优良的香港产品对上海市民的吸引力一点也没有降低。”
吃喝玩内容明显增加
在很多热衷淘港货的上海市民眼里,香港工展会就是香港名牌产品的展销会,前两届展会的实际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食品和珠宝首饰两大类商品最受欢迎,各零售摊位前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而一些以形象展示和经销商招揽为参展目的的摊位前则门可罗雀。虽然展会主办方不愿透露前两届工展会的销售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参展商在展会上的成交额绝大多数来自于普通市民的腰包。
不过,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开幕第一天看到,以往一方抛售、一方抢购的“疯狂场面”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市民们除了选购商品外,可看、可以参与的内容增加了许多———一走进展馆,就有工展会吉祥物小海豚主动走上前来与观众拍照留念,首次开设的香港·澳门投资移民讲座、纳米科技简介会让一些原本只是逛累了歇歇脚的市民听得入了神,日日大抽奖、歌手现场表演则让观众的滞留时间得以延长。
拟办成“港货嘉年华”
已经连续三年来沪出席香港工展会开幕式的香港中华厂商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席吕明华博士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的工展会正好遭遇台风,仍然有8万上海市民顶风冒雨来为港货捧场,这令中华厂商会对上海的工展会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如果条件许可,我们打算把上海的香港工展会彻底港化,打造成为一个港货的嘉年华。”吕明华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作为香港展会鼻祖的香港工展会已办了41届,去年的展会观众突破百万人次,其生命力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办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展览会放在空旷的室外举行,面积非常大,香港市民们只要有空余时间都会去工展会上边吃、边逛、边玩,看看节目抽抽奖,就像是玩嘉年华。“前两届的香港工展会销售多过展览,观众们可以参与的节目不多,我们希望从本届起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吕明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