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在2004年10月26日,报道了沈阳农艺师周晓东把精选的1037粒麦种送上太空,希望通过航空育种研育适合辽宁播种的高产麦种。9月11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获悉,在日前我国发射成功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里装载农作物种子中,又有沈阳农艺师所研育的20克麦种。十年培育优质高产小麦
据了解,旱地春小麦亩产400公斤以上、且具有抗倒伏特性的品种,一直是小麦学术界难以攻克的难题。经过10多年的研育,沈阳金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周晓东,培育研发的小麦“沈春”系列,得到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批准,正式进入国家东北春小麦区域试验。经试验,该品种丰产性较好,穗大颗粒多,被专家公认为优质小麦。2005年,“沈春”系列被放在东北晚熟组进行试验,并取得了成功。2005年8月中旬,“沈春”系列小麦在黑龙江省克山县经过100亩大田试验,取得亩产量793斤的好成绩,比参照品种增产近200斤。
小麦倒伏是世界性的农业难题,很多品种虽然高产,但麦秆较细,遇穗粒丰满或大风侵袭,便麦秆弯折,造成小麦减产。在2006年试验中,黑龙江地区雨水量是往年的3倍,5-6级的阵风也多于往年,但周晓东经过多年的区域实验研育的沈春20-2号小麦,却能安然无恙。今年7月中旬,以中国农科院作业所原所长、农业部高级顾问杜振华带队的专家组,在黑龙江克山等13个地区进行国家小麦区域试验检查时,认为沈春20-2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并且在黑龙江小麦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没有出现一穗倒伏,值得在北方地区推广。
遥上九天育“金种”
为了解决在辽宁种植的问题,缩短小麦的生育期,周晓东在经过无数次试验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后,决定采用航天育种的方法,解决小麦品种的“通病”。2004年5月份,周晓东从所研育的“沈春”小麦品系中,精心挑选出了13个品系,1037粒,共计54克小麦品种,实施航天育种(本报曾予以多次报道)。目前,该系列麦种正处于培育期。
今年9月9日15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卫星上共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和菌种,搭载数量和种类是我国自1987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周晓东和朝阳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学斌研育的沈春系列新麦种又有20克400多粒,登上了育种卫星。据悉,种子回收后,农业部将组织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育种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并进行推广。本报记者王立军摄影沈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