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怖袭击事件毫无疑问为纽约人留下了惊慌、恐惧和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5年后,无论是恐怖袭击的幸存者,还是远离袭击现场的普通人,纽约人还在回忆这段往事。这些记忆勾起泪水、伤痛,有人因此选择逃避,希望以失忆麻痹内心创伤,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定、勇气和信念。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飞机撞击后倒塌,附近的人群四散奔逃。
事发5年后 仍无安全感
承受“9·11”恐怖袭击至今,美国为提高机场、港口等敏感区域的安全防护投入数以十亿计美元,但国民对安全隐患的担忧并未消除。
心有余悸
目睹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在爆炸和尘埃中化为废墟。这一幕给众多纽约人带来心理创伤。即使5年后,纽约人仍心有余悸。《纽约时报》7日公布的民调结果中,1/3的纽约人说,他们每天都会想起“9·11”;另有1/3受访者说,他们再也没能回到2001年9月11日以前的日常生活。2/3的纽约人“非常担心”再次遭遇类似恐怖袭击。全美国范围内,只有22%的受访者“非常担心”下一次袭击,3/4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已恢复正常。每10名纽约人中,6人不愿意在世贸中心旧址建起的高层建筑内工作。
薄弱环节
这种不安全感让人们对安全措施没有信心。调查显示,72%的纽约人认为政府应该做更多。担忧同样存在于专家心中。华盛顿智囊库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迈克尔·奥汉伦说,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美国国土安全部完成。“9·11”之后,美国政府把安全防范重点放在机场、港口等敏感区域,但今年8月英国警方挫败的炸机阴谋显示,严格的安全检查并不能百分之百防范恐怖分子。持乐观态度者认为,5年来,美国本土再没发生过大规模袭击,证明防范起了作用。但悲观主义者认为,美国仍处在恐怖分子用于瞄准的“十字准星”中。新的担心集中在港口等设施。安全人员担心,利用集装箱把“脏弹”运入美国本土的可能仍然存在。化工厂和核设施也是专家和国会议员担心的薄弱环节。
未雨绸缪
除了防范,美国政府部门还设想了多种紧急状态的可能性以及应对方案,呼吁公众做好相应准备。美国政府多个部门组成的国土安全委员会2004年7月发布一份50页报告,罗列了15种可能发生在美国本土的“灾难”场景。这些灾难既包括地震、飓风、传染病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核爆炸、病毒传播、电脑攻击等人为攻击。报告出台一年后,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南部,造成巨大损失。这促使人们意识到,即使能预见灾难,也未见得能应对灾难。“卡特里娜”过去一年后,国土安全部的报告再次发出警告:在美国75座主要城市中,只有7座城市为大规模疏散人员制定了预案。为此,美国当局要求,企业和家庭也应加强应急措施和危机意识。国土安全部在官方网站上呼吁,每户家庭应准备一个“应急包”,包括水、食物、药品、手电筒和一个罐头开启器,建立一套联系失踪家庭成员的方式。一个科学家联合会认为,国土安全部提供的情报信息仍不够准确和完善。这一组织设立了一个名为“真正准备”的网站,向市民提供诸如如何在核袭击中逃生之类的危机生存技巧。
5年抚伤痕 记忆仍难平
“9·11”恐怖袭击事件毫无疑问为纽约人留下了惊慌、恐惧和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5年后,无论是恐怖袭击的幸存者,还是远离袭击现场的普通人,纽约人还在回忆这段往事。
幸存者感言
卡罗尔·威尔金森现年39岁,是“9·11”恐怖袭击的幸存者。她以自己的方式回忆着5年前噩梦般的经历。现在,她在世界贸易中心原址,那个人称“零地带”的地方担任导游。5年前,世贸中心双塔倒塌时,威尔金森成功地从隔壁一栋建筑物内脱身。为逃离危险,她当时步行走过70个街区,以至落下髋部损伤的后遗症,近期接受外科手术后才摆脱长达4年的疼痛。但是,威尔金森不喜欢人们称她为“受害者”,更愿意被称为“幸存者”。“我活着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不用可怜我。”她解释说,“我还在,但他们不在了。”每天,数以千计的参观者光临“零地带”。她说:“每次导游,我集中介绍一名遇难者。我会继续下去,直到讲完他们所有人。这可能会用尽我一生的时间。”
伤痕依旧在
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威尔金森能够在日复一日的导游工作中直面痛苦回忆。只有当生活中某些细节浮现时,威尔金森才意识到,5年时间不足以完全消除“9·11”留下的伤痕。一次,看完足球赛后,行走在散场人群中的威尔金森突然恐慌无比,仿佛又置身于5年前撤离世贸中心的人群中。每次看到有人穿挡风外套,她也会全身颤抖。世贸双塔倒塌时,那些从楼上坠下的一些人身穿挡风外套。威尔金森记得,那时每个人都忙着逃命,但每个人都小心避开脚下掩埋在尘土中的挡风外套。“9·11”不仅在亲历者心中留下创伤,也给整个城市和社会烙上无形的伤痕。一对纽约夫妻好久没有给孩子办生日晚会,因为孩子的生日是9月11日。
纽约不会变
人们忘不了“9·11”,但纽约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却未曾因此而改变。5年了,纽约经济见好、楼市价格创历史新高,整座城市兴旺发达。每年9月11日,纽约都在一点点恢复正常:百老汇的歌舞演起来了,麦迪逊广场花园又有篮球赛了,纽约扬基队和巴尔的摩金莺队正在比赛棒球……今年,取消了5年的时装周也将开幕。一度因为“9·11”避开纽约的游客回来了。2006年全年,预计到访纽约的游客比2000年增加22%。游客在纽约的消费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150亿美元升为2005年的230亿美元。
“9·11”后遗症5年难消退
人们常说,时间是愈合伤口的良药。但没人追究,到底要多久这剂良药才会生效。对于受“9·11”恐怖袭击重创的人们,5年时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5年后,当年参加现场搜救的工作人员开始出现身体不适;5年后,这场灾难中许多失踪者的尸骨仍没有下落……这些遗留问题5年来一直折磨着人们。
难寻亲人尸
失去亲人已令人伤心,但更令一些“9·11”遇难者亲属难过的是,至今仍不知亲人尸骨何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5年前,2749人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遇难。5年后,法医只鉴定出一半遇难者的身份。更糟的是,由于世贸中心原址“零地带”废墟处理不当,一些遇难者残骸已被草率掩埋,不仅销毁了鉴别死者身份的证据,在死者亲属看来,也是对死者的极大不敬。一名负责处理“零地带”废墟的经理因此被告上法庭。伤心的遇难者家属说,相关公司清理了几十万吨废墟,倾倒在一个垃圾处理场内,全然不顾废墟内混有大量遇难者遗骸。代表这些家属的律师诺曼说,直到恐怖袭击发生一个月后,才有专家到“零地带”的瓦砾中搜寻遗骸。未完成的身份确认还留下另一个难题,即无法确定恐怖袭击前后失踪者的生死。2001年9月10日夜,斯妮哈·菲利普在世贸中心附近失踪。5年后,她的亲人仍然没有找到她。去年,纽约当局从遇难者名单上抹去菲利普的名字。纽约媒体引用警察的话说,菲利普可能仍然在世,只是用假名在别的地方过着“双重生活”。但菲利普的家人坚信,“9·11”当天,菲利普在世贸中心救助别人时丧生了。
健康隐患现
今年1月,一名患有多种呼吸道疾病的警察在纽约去世。5年前,这名警察在“零地带”参加搜救,在成堆的瓦砾中工作。验尸报告显示,这段经历是终年34岁警察致死的部分原因。这是第一次有医学证据显示,恐怖袭击后一段时间内,“零地带”周围的空气有害健康,确实存在一种名为“9·11”后遗症的疾病。过去5年间,上千名曾经被困在“零地带”的人到纽约西奈山医院接受过治疗,他们中6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还有近一半的人精神焦虑。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西奈山医院给9500多名在“零地带”工作过的警察、消防员、建筑工人和志愿者体检。结果发现,这些人中60%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西奈山医院的专家斯蒂芬·莱文说,世贸中心双塔倒塌时,“这些楼里的建筑材料化为细粉,变成只有灰尘大小的颗粒,很容易吸入人体、嵌在肺部。”这些粉尘中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如碳氢化合物、酸,还有能致癌的石棉等。
治疗刚开始
如果西奈山的研究结果属实,那么,纽约患有“9·11”后遗症的人将有上万之众。恐怖袭击已过去5年,而“9·11”后遗症的诊断治疗可能才刚刚开始。5年来,纽约市环境保护局被多次告上法庭,因为“9·11”后几个星期内,环保局告诉当地居民:“零地带”周围的空气已经安全。这份声明显然与5年后的研究结果不符。2001年9月11日至2002年5月,先后有4万人在“零地带”工作,帮助搜寻遇难者遗体、清除现场废墟,他们中许多人从未戴过口罩。西奈山医院的报告指出,对曾在“零地带”工作过的人,有必要长期监控他们的健康状况,以便提供跟踪治疗。这份报告出炉之际,纽约市长迈克·布隆伯格宣布启动一项耗资3700万美元的计划,用于治疗“9·11”对人们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后遗症。这笔资金将用于修建一家诊所,扩充一个现有机构,以协调不同单位在这方面的共同努力。稿件和图片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