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消费调查结果出炉 仅3成大学生花钱有计划
本报联合星辰在线网站开展的“大学生校园消费调查”结果昨日出炉。173份有效问卷调查反馈表明,仅三成大学生在消费前进行自我计划。
为此,记者就调查结果走访了湖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王怍亮,中南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唐海波等专家,听他们分析调查结果中所透露出来的大学生校园消费现象。
现象一:自控能力不够强
数据
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对于是否会有计划进行消费,仅32.95%的大学生表示会;46.82%的大学生表示当想买东西却发现自己钱不够时,会转而向父母要钱或以向别人借了再还等方式来处理;34.78%的大学生认可花销中吃喝方面的比例最大。
记者观察
在与大学生聊天时,他们告诉记者一个明显的消费特点,那就是“前半学期下馆子,后半学期吃泡面”,意思是说开学的时候,因为一次性拿到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用,所以常常财大气粗。在河西高校内经营餐馆已5年的高老板告诉记者,开学时学校周边的餐馆、网吧、商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明显火热,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最大方,而一接近期末则明显冷清。
专家分析
这表明大学生消费不同程度有失控现象,随意性较大,在“礼尚往来”观念的影响下,有好“面子”的消费倾向。而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基本是在家长有计划的资金给予下进行的,因此无计划消费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入不敷出,出现窘境。
现象二:对父母依赖过大
数据
71.6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大学期间费用完全来源于父母;在调查如何看待花父母的钱方面,一半以上认为不得不花。
记者观察
时下正值开学之际,大学校园里,家长忙碌的身影常常多于学生。湖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家长和孩子同在食堂里吃饭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每次家长一来就是大采购,连卫生纸、牙膏、香皂等都准备好了,完全让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有些大学生甚至将家长的看望看成是一次难得的“节约机会”,又可将有限生活费投入更多的消费领域。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教育。花钱请家政、校外租房、将衣服送洗衣房等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让孩子学会自立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要“狠心”,凡事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现象三:休闲消费花销不少
数据
一半的大学生承认在美容方面有一定开支;34.68%的大学生承认在手头紧张的时候,仍愿意进行请客、生日送礼、娱乐等消费;另外,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储蓄多余的钱,有机会参加旅游、会友等自选活动。
记者观察
在大学校园里明显出现两个阵营,一方沉默于象牙塔埋头苦读,另一方则迅速“社会化”,对消费品名牌的认知度极高。某女生说,如今不少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配手机,其理由是因为大家都有,但很少有人去想,对于大学生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手机是否真的需要。
专家分析
这说明大学生们在经济宽裕的条件下,会考虑按兴趣花钱。但非常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花钱的重心不是在学习方面,而是在服饰、装扮、社交等方面。因此,应当帮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金钱观,让他们明白那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
现象四:回报意识逐渐形成
数据
12.72%的大学生会在获得奖学金后交给父母或购买礼物给父母;44.51%的大学生希望花父母的钱以后能有所偿还。
记者观察
长沙理工大学女生佳佳说,进入大学以后她才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也会学着像其他同学一样逢年过节向父母打个电话问好。独立生活才领悟到父母的好,因此更加觉得要珍惜。在校园里,“感恩”已逐渐被大学生们认知。
专家分析
这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感恩父母说明大学生开始对家庭有了更深的责任感,明白父母辛苦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
现象五:个人发展需求较强
数据
调查发现,大学生不排斥任何新型的沟通交往方式。100%的大学生每月平均有上网开支,35.26%维持在30元左右;74.57%的大学生愿意把钱花在自身发展上。
记者观察
社会团体活跃是大学校园的特色之一,强调个性发展也是区别于中小学学生组织的根本之一。敢想敢做敢闯是现代大学生最大的特点,从开学到期末,从大一到大四,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伸展拳脚的平台,成为他们向社会进军的一个过渡。
专家分析
这些表明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欲望非常强烈,且已逐渐由被动的教育向主动的学习转变。但是,对于如何向大学生灌输什么是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