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2图)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合影(3图)
竹内好:日本鲁迅学的思想起点
日本的鲁迅研究历史很长。据日本鲁迅学家藤井省三先生考证,1909年5月1日出版的《日本及日本人》五零八号“文艺杂事”栏,就有关于周氏兄弟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的消息和评议。
后来,又出现了佐藤春夫、增田涉对于鲁迅著作的翻译和鲁迅生平的介绍。1937年,鲁迅逝世不到一年,改造社就刊行了《大鲁迅全集》全七卷。小田岳夫写出了《鲁迅传》
并翻译到了中国。
而最为重要的是竹内好1943年12月写的《鲁迅》。40年代以后的日本鲁迅研究几乎是以这本书为起点的。该书1986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可以看做“竹内鲁迅”本体直接进入中国的开端。2005年3月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李冬木先生的更近完善的中文译本,开始引起广泛注意。虽然此书匆匆写成,有不少技术性失误,但这是一位思想家的鲁迅论。竹内好这位日本的思想家与鲁迅这位中国的思想家,在“抗拒为奴”这种根柢上达到了深度的契合。
很多日本鲁迅学家都承认自己是从竹内好出发的。其中,对竹内好“抗拒为奴”思想阐释得最为透辟,又对竹内好的误差进行了合理调整的,我认为是已故的伊藤虎丸先生。竹内好认为“鲁迅有直感而无构制”,伊藤则认为鲁迅小说“有着高度的构制性”。竹内好把《故事新编》视为“多余”,伊藤则把《故事新编》看得“格外重要”,并对《不周山》里的女娲、《非攻》里的墨子、《理水》里的大禹进行了卓越的论析,认为从中可以“发现鲁迅从尼采(进化论)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他还指出,崇拜和侮蔑鲁迅,都体现着独立的欠缺。科学的鲁迅研究,同样需要鲁迅本人所拥有的“个的自觉”。
最引以自豪的实证研究
日本鲁迅学界最引以自豪的是极为严格、坚实的科学实证,其中两大实证学者是丸山昇和北冈正子。
丸山昇先生侧重于19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问题的实证。2005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俊文翻译的丸山昇的论文集《鲁迅·革命·历史——丸山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丸山昇先生在《日本的鲁迅研究》一文中强调指出:“离开具体历史条件而陷于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议论并无意义。新的研究能不能将包括鲁迅在内的研究对象重新真正地置于历史中,从历史中解明为何有些可能性即便考虑到了却仍无法实现?考察各人的个性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种将研究对象置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设身处地地进行考察的态度,对于今天那些从臆想出发无端责怪前人、否定一切的论调,不失为一帖疗治的良药。
北冈正子侧重于鲁迅留日时期文化渊源的搜求考证。她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1983年就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何乃英的中译本。最近,关西大学出版部又新版了她厚重、坚实的著作《鲁迅在日本这一异文化当中——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更显现了她治学的深厚底蕴。
鲁迅在日本整整生活了八年时间,日本鲁迅学家们对鲁迅留日期间的史迹做了极其严密的考证。其中突出的成果是阿部兼也教授为代表的调查会所编的《鲁迅在仙台的纪录》,动员了数百人,向数十位直接或间接的当事人进行调查采访,连鲁迅当年的成绩单都找到了,撰写成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巨制,使鲁迅在仙台的史迹得到了最为完善、详备的纪录。其所下功夫之大,用力之深,是中国鲁迅学界在考察鲁迅在中国的史迹时所不及的。
木山英雄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理论思维方面,木山英雄先生的鲁迅研究论著是极具深度的诗人与哲学家的精神创作。2004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赵京华编译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其中首篇《〈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鲁迅的诗与哲学的时代》,“避开带着预设的体系去面对研究对象”,“执著于逻辑的探讨”,并“把考察限定于作为表现的作品维度上”。因而他寻求出的是“不曾被天生秉性或外部环境之投影所淹没殆尽的、鲁迅创造的鲁迅,即这种意义上最具个性的鲁迅”,指出“《野草》中的诗在生与死的紧张中面临着最为充实的创作境界”。这篇论文写于1963年,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鲁迅研究和《野草》研究尚处于何种状况中?相比之下,我们不能不痛感未像木山先生那样“避开带着预设的体系去面对研究对象”,而是把自己凝固化在某种“预设的体系”中,以僵死的思维模式去“捏造”一个为当时政治需要服务的“假鲁迅”会造成怎样的恶果?这的确是应该引起中国鲁迅学界深刻反思的。独到的眼光创造性的思辩
日本鲁迅学界善于找到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运用独到的眼光、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思辩方式和激人阅读兴趣的表述,不断推出别开生面的鲁迅研究论著。例如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的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的《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是一部独特的文学史。它“小题大做,旁敲侧击”,仅仅从鲁迅小说《故乡》于1921年发表后被阅读、评论的变迁情况以展示20世纪现当代的中国文学空间,其中涉及了许多文学史未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学科领域。的确是“四两拨千斤”!
丸尾常喜的《鲁迅:“人”与“鬼”的纠葛》,紧扣“鬼”——“国民性之鬼”与“民俗之鬼”这条主线来考察,以理想的“人”为标准尺度,经由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三个人物的分析,阐述了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本质是变“鬼”为“人”,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
吉田富夫的《鲁迅点景》很会寻找切入点,通过鲁迅生平著作中的典型场景与疑难问题的辨析,写成了一部独辟蹊径的学术专著。
其他还有竹内实、片山智行、山田敬三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占有相当的位置,并被引入中国。
日本鲁迅学界的潜力很大,近年来不断涌现新著,例如2006年1月,汲古书院出版了名古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研究科教授中井政喜博士的《鲁迅探索》。这本书主要是以鲁迅(1881-1936)前半生的文学活动(至1927年左右为止)和革命文学争论时期(1928、1929年)为对象,对鲁迅的阴郁性、复仇观、人道主义和无治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基础的文学主张以及宣传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一种尝试性的考察,很有分量与深度。
(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