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2日电 题:“我不是科学富翁”——访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9月10日,省政府向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颁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特聘顾问证书。11日,袁隆平来到东北农业大学,为师生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并对我省的水稻种植业进行了指导。 在袁隆平院士休息间隙,《黑龙江晨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黑龙江农业资源诱人
袁隆平在认真了解了我省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后,一连用了3个“非常”来概括我省粮食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在商品粮方面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袁隆平院士表示,此次成为黑龙江省政府的特聘顾问,既是荣誉又是压力。黑龙江是水稻大省,有着十分诱人的资源,今后他一定要为发展黑龙江水稻当好顾问,为培育高产杂交粳稻尽绵薄之力。
得知袁隆平要到东北农业大学做学术报告,9月11日,我省的许多水稻专家都纷纷赶到东北农大,向袁隆平请教平时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袁隆平不顾旅途的劳累和身体的不适,耐心、细致地为我省的专家学者做了解答。
做完报告、回答完师生的提问后,袁隆平本打算回到住处休息,这时,一名教师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问题。工作人员怕袁隆平过于劳累,想要谢绝提问,但袁隆平却摆摆手:“不要这样,我就喜欢好学的年轻人。”说完,袁隆平便认真详细地一一解答了纸条上的问题。
人最值钱的是知识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作为该股份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按收盘价计算,袁隆平当天即拥有了上亿元的财产。
说到“科学富翁”这个话题,袁隆平坦诚地对记者说:“我不是科学富翁。我本来是坚决不同意以我的名字作为公司名字的。股票上市,到处都在说‘袁隆平’今天涨五角,‘袁隆平’明天跌一元,这像什么话!”但后来袁隆平为什么又同意了呢?“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这样做有利于我国独立地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我已经70岁了,我现在是优质早籼稻和超级杂交稻两个国家科研项目的首席专家,国家给我科研经费。按规定,70岁后我很可能就不能担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了,也就是说,没有科研经费了。但70岁后我还是要从事科研,有了这个上市公司,我就有了资金,就可以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隆平高科”上市后,有媒体称,袁隆平的名字值580万元;还有的媒体说,袁隆平的名字值1008.9亿元。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他说:“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九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花了。”
他还说:“我对金钱的态度是,人要有钱,因为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要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获得。有了钱,就要用,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要用在正当处,既不挥霍浪费,也不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提及知识与财富的关系,袁隆平有着自己的见解。“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我现在体会得越来越深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依靠的就是这种力量。它是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根本。”
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
今年已经76岁的袁隆平说他至今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实验田亩产900公斤,在现在亩产800公斤的基础上提高100公斤,难度是相当大的,但这是温总理对我提出的要求。到那时,我正好80岁,腿脚还能动,我想我能够完成这一愿望。”
袁隆平的第二个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袁隆平说,现在,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达22亿万亩,但是,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如果有2亿万亩推广杂交水稻的话,增产的粮食可以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0%,可以多养活10亿人口。
“算一算,这需要5年到10年。”袁隆平坚定而又自信地说,“我能够看到这一天。”
:农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