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了《沈城名校教师灰色收入调查》,其中的“六成名校教师开上私家车”让人吃惊,想想后也正常。那么是不是说教师的收入已经高得惊人呢?不是,有份调查表明,中国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收入两极分化是最大的苦恼。 多数教师认为,不仅名校与普通学校的老师收入存在两极分化,而且校内的名教师与普通教师收入也存在两极分化。
教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但真正高收入的只是名校的名教师,其收入多半算灰色收入。补课班尽管有不少家长的支持和校长的暧昧,但毕竟不是阳光下的。我们看到,教师内部的收入呈现苦乐不均的状态,实际上也是教育发展内部失衡的映照。
重点学校的重点老师,当然深受家长的欢迎,宁可咬牙也要拿钱,知道孩子太累也要拿钱,为的是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一般学校的一般老师,则没有实力拿下私家车之类的高档生活元素。
新出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设重点与非重点,普通中学内部也不准分重点与非重点班级。但实际上,差距的消弭不是一时间的,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消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收入的差距是校际差距造成的,也有的是教师个人情况造成的,但根本上是“重点”与“非重点”造成的。
由于监管的疏松,教师的灰色收入一直是存在的现实。教师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间接承受苦恼的是学生。如果是非名校的教师,甚至连非名校的“重点”教师都不是,那么这样的教师难以承受这样的落差,有苦恼闹情绪也是正常的,于是直接影响到了学生。
当义务教育继续被重点与非重点或者显性或者隐性扒堆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要承受苦痛,那些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群体,学生和教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很危险。首席评论员万应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