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专访泉州副市长许昆贞
早报记者江海苹文/图
9月12日下午,泉州市政府副市长许昆贞在北京领取了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的奖牌。会后,早报记者专访了许副市长。
疏浚古城水系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疏浚和修复古城水系方面,泉州下了很大的工夫,具体如何操作呢?
许昆贞副市长(以下简称“许”):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在保护“一线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全面疏浚和修复古城水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泉州中心市区现有内沟河20余条,总长度约35公里。为解决长期以来的内涝问题,1992年,泉州编制了《城市排洪排涝排水规划》。1997年,市区排洪排涝工程和城市水系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历时5年,先后疏浚、整治排水、排洪沟渠28.9公里,兴建北峰、浦西、金山三个排涝泵站,建成西北洋、浦西、东浦滞洪区,总汇库容达309.1万立方米,构建了城市滞洪排涝系统,根治了内涝问题。
在城市水系整治中,对于老城区部分有保护价值的沟渠进行修复。城市滞洪排涝工程西北洋项目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于2002年入选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40强。
建立了2年一次的内沟河定期清淤制度,城市内沟河水系不仅发挥了排水、排涝的功能,同时还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地方。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江南片区、城东片区和浦西二期滞洪排涝工程建设,使滞洪排涝工程更趋于完善。
整治“两江”流域
记:除了古城水系的整治,泉州“两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又是怎么实施的?
许:从2003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两江”(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零点计划”行动,工业废水基本实现了生化二级处理;建成了10个污染集中控制区,将电镀、制革和漂染等重污染企业集中引入,有效制止排江污染。
另外,制订了《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根据下游8个县(市、区)用水比例分摊补偿资金,五年筹集1个亿资金,重点帮扶上游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环保项目,促进水资源保护。
“十五”规划以来,积极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6.8%。
营造城市水体景观
记:泉州市如何来营造城市水体景观的?
许:在营造城市水体景观上,泉州充分利用山、水、城相融于一体的形态格局,结合水环境治理和现代园林绿化建设,确立了“四山、两江、一湾、三环、一带、八团”的城市格局,使得古城风貌和现代气息完美交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映衬。
结合内沟河河道疏浚,环河种植树木,配以灌木花草,把水环境整治和城市绿化、园林建设有机融合,先后建成北环城河带状公园、五堡公园、平原渠带状绿地等。
自晋江流域全面整治以来,整修江滨堤岸10多公里,建成总占地面积213、543公顷的鲤城江滨公园、石笋公园、江南公园、江滨体育公园、江滨北路带状公园、金山公园等主题景观公园。
1995年,我市在原市区八大胜景之“星湖荷香”遗址上建设东湖公园,凸显闽南石文化特色,荣登百家“中国名园”。2000年,投资2亿多元,建设西湖公园,如今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继续做好水文章
记:今后,泉州将如何做好“水环境整治”的文章?
许:来到北京参加会议后,和许多兄弟城市交流经验和意见。今后,泉州将统一规划,再谱“两江”景观整治新篇章。
晋江、洛阳江是闽南文化的摇篮,是城市的主要生态要素和人文景观。下一步,泉州将在“两江”景观的整治上加大力度再做文章。根据规划构想,晋江两岸以笋江大桥、泉州大桥、刺桐大桥为界,划分为“四大景观区”,营造出田园风光、古城风光、滨水体育场所和自然生态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水系景观;洛阳江两岸景观将划分为洛阳桥闸以上和以下两个河流景观区,着重抓好历史文化景观区、红树林保护区、城区亲水河流景观区、桃花山湿地候鸟保护区及入海口滨海生态区的建设。
记:和其他城市对比,泉州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许:从污水处理收集方面,泉州还存在不足。目前,中心市区、各县(市、区)在建和已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产业化公开招商。中心市区的江南、北峰、城东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已全面开工建设。
至2008年,我市各县(市、区)至少要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与2005年底相比,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4万吨/日以上。届时,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将得以解决。
从自来水给水方面来说,泉州老城区管网存在老化现象,还需要逐步进行改造。同时,还要在节约用水方面更努力。最后,还要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比如把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地上搞公园以便更好地节约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