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坚赞住在拉萨,家是土坯房,有间屋里堆了一地东西:成捆的书包,整盒的铅笔、转刀,一摞摞簇新的作业本。70岁的老坚赞不停地摆弄着、摩挲着这些东西,眼神慈悲而快活,好像面对的是有知觉、有感情的活物一样。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久会送到藏区贫困学生的手中。 在老坚赞不间断助学的15年里,他送出去的类似物品不计其数。那些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孩子,往往都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他自己带着干粮、行李,坐长途汽车,下车再坐拖拉机,或者坐老乡的驴车。去一个地方,有时候,路上就要花一周时间。
老坚赞原本在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上班,管护日喀则拉孜路段。退休那年他才50岁,不想闲待着,就跟几个退休老朋友一块,成立了一个“援助小组”,专门做助学方面的事。
他的想法简单而执拗:小孩子,没文化,不行!虽然生在拉萨,但他家是城市贫民,小时候没能上学。老坚赞说自己因为没文化,工作上很不方便,吃了不少苦头。
“可我没文化,又没有钱,怎么办?1991年我就办了小商店。”老坚赞说。小商店主要卖学习用品和日用小百货,像笔啊、本啊,几分钱几毛钱地攒。3年时间,小商店净收入3万元,他把这些钱用到了老师和孩子身上。
当时,正赶上西藏大学第一批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的双语教师毕业,老坚赞就自己掏钱,专门为他们开了茶话会,鼓励和期望他们好好当老师。他捐出钱,资助西藏大学物理学教材译成藏文。还去了一些孤儿院和村小学校,送钱送物。
因为开得早,老坚赞的小商店挣钱。陆陆续续地,他又在拉萨的色拉路、三中、四中附近,开了几家小商店,最多时,有5家,虽然门面都不大,但都能盈利。
钱多了,老坚赞开始盖学校。他盖的第一所学校,选在日喀则拉孜县柳吾乡西嘎村。
西嘎小学的房子,本身是土房,加上年久失修,已很破烂。从拉萨到日喀则,往返500多公里,老坚赞往西嘎村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他同老朋友们商量,又同这个村的干部协商,再经县教育局批准,最后出资、集资了8万元人民币。
老坚赞在拉萨买好建筑材料,像门窗框都加工好,然后雇车运到西嘎村。村民出工出力,盖起8间新校舍。有了新学校,他又给配置了电教设备,送去各类图书。
建完西嘎小学,老坚赞又筹集钱,捐助建筑材料,相继在日喀则的昂仁县、白朗县,山南地区的贡嘎县,修建了6所村级小学校。除了盖学校,他和“援助小组”的老友们一块,往别的有困难的村办小学校送东西,前前后后去了不下20多所。
那是2003年冬天,前后3次,老坚赞去了山南地区的3所小学校搞调查。他先去杂玉小学,这个村地处高山坡上,最大的难题是交通,运输都靠人背驴驮。学校缺课桌凳子,教学用品也短缺,一张纸两面都用。噶杂小学建于1960年,是土坯房,因为年头太久成了危房。但村民生活困难,连最起码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村里没钱建学校。最后,老坚赞到了红星小学,因为进行了一些副业生产,像养猪、种菜,学校有一点收入,管理也比较好,但就是缺教师。
调查结束,老坚赞就四处跑动,他得到了相关县教育局的支持。开学之际,杂玉小学解决了课桌椅问题;县里给噶杂村拨款修建了学校,老坚赞也支援了木料、铁皮、油漆和塑料布。而红星小学,教育局则给配备了两名老师。
今年8月的一天,带着准备了5个多月的礼物,老坚赞又去了这3所小学。他想得很周全,既有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大件,也有电源插座、电池、扫帚、扑克、橡皮擦、铅笔刀、哈达这些小东西。
下去送东西时,村民们拉起横幅,端着切玛、青稞酒,拿着哈达,扭着他的手不停地道谢。老坚赞说,这个场面让他感到很为难。接受过老坚赞礼物的老师都说:本来我们要感谢坚赞老人的,可是,他反而谢谢我们。
最近几年,老坚赞的小商店不景气。开店铺的人多,竞争厉害,加上房租、工资都涨了,他的小商店因为亏损而陆续关闭,眼下只剩下一家。
没有钱,好多事也就做不成了。正在这时,老坚赞偶然认识了“格桑花”。
“格桑花”是一家西部助学网站。据报道,这个虚拟社区注册会员6000多人,在全国有80多名义工,募集各类善款总额超过100万元,捐赠的衣物、文具等20多吨,炒面5吨,书籍两万多册……
网络的负责人听说了老坚赞的事情,很感动,希望他能加入“格桑花”,因为他们最缺的就是受助者当地的义工,特别是西藏。派去“游说”的也叫坚赞,是老坚赞儿子中学时的同学。
小坚赞有些担心:“以前,坚赞老人捐资助学,都是以个人名义做的。假如加入‘格桑花’,只能以‘格桑花’的名义去做,有了成绩也是‘格桑花’的,他只是个义工而已。但好处是,可以与全国四面八方的人联系上,能找到更多资助者,力量大了。”
没想到,老坚赞一听小坚赞的想法,马上就答应了。“我帮助孩子,本来也不是为自己要什么荣誉。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孩子,我乐意当这个义工。”这么着,老坚赞成了“格桑花”里年纪最大的义工。
义工这活,辛苦而琐碎,得亲自下乡实地调查。了解到需要资助孩子的情况后,反馈给“格桑花”,通过它找到资助人。第一次与“格桑花”合作,资助的对象是山南地区扎囊县的阿扎小学。
阿扎小学位于群山之中,学生来上学还要坐渡船。操场上有篮球架,但没有篮球,教室里的桌凳也简陋,学生的主要伙食是当地产的土豆。学校用水用电都有问题。小坚赞将实地调查的情况和照片,发到“格桑花”网站。至今,网站上还留有这次资助活动相关的帖子:
5月中旬,广州小王的朋友“橄榄树”,捐赠了1000元,正好给这个学校的每个孩子买一份“六一”儿童节礼物。北京的朋友(网名“轻轻的”),在自己的社区,募捐了11袋物资,也赶在儿童节之前运到了拉萨。香港“小学生”夫妇捐赠的一箱笔,也转送到了坚赞处。这个消息也被上海熔岩俱乐部的朋友们知道了,他们的负责人以最快的速度把3000多元购买太阳能发电机的款项,打到了坚赞的账户上,准备为阿扎小学的孩子们送去光明……
“六一”前三天,带着一台大功率太阳能发电机和各种礼物,老坚赞、小坚赞及另外3名义工,一块去了阿扎小学。
先是坐了两个小时的汽车,然后又带着东西坐一个多小时的渡船,到了阿扎乡渡口,从这里到学校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因为陷车,结果又多走了20多分钟。他们在阿扎小学屋顶上安装好电池板,又在教室里安了3盏灯,义工洛丹又教了老师怎样使用太阳能发电机。
这次,老坚赞自己也准备了一些送给老师的礼物。以前去学校,他都不忘给老师送礼物,比如送衣服、热水瓶、保温杯,还送过电热玻璃板。他说这种玻璃板插上电源后,会发热,老师冬天备课时,手放在桌上就会暖和。老坚赞是这么想的:“学校,老师非常重要。我送他们东西,就是要他们好好对待孩子,好好教他们。”
“可是,这么多年来,爸爸自己连一件好一点的衣服也舍不得买。看他的头发一点点全白了,每天还这样辛苦,我们也很心痛。”老坚赞的小女儿说。
老坚赞的家离布达拉宫、大昭寺不远。他家隔壁的邻居正在建新房,两层楼又高又大,很气派。相比之下,老坚赞家的平房,又矮又旧。别人劝他:你都这么大岁数了,留点钱给自己用吧,吃一点好的,把房子翻盖一下,也起个两层楼,还可以搞家庭旅馆。
但老坚赞依然故我。
对于父亲的这些做法,老坚赞在西藏大学工作的儿子益西才旺说,自己早就习惯了。“上小学时,就看着爸爸在做这些事。他做这些事情时,精神状态特别好。比如说,他下去收集急需帮助的孩子信息,再去找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假如谈成了,会非常高兴,就好像别人谈成一笔生意一样。我感觉爸爸是幸福的。”
15年过去了,当年“援助小组”的退休老人们,现在有的已去世,有的生病不能动,只有老坚赞还坚持跑。
老坚赞说:“我也干不了太多,但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像愚公移山一样,天天挖山,一锨一锨地,最后感动上帝。我要感动的,就是社会上更多的人,让他们都来关心孩子。”
前不久,他跑了山南地区的不少学校,找到了8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已经把名单报给了“格桑花”。其中最困难的一个孩子叫班典,老坚赞自己资助了。班典的父亲去世了,奶奶80多岁,每学期,老坚赞给班典700元钱。这个孩子眼下正读高二,学习不错。
这个暑假,几个“格桑花”的义工,自驾车从合肥到拉萨,捎来了8大箱东西。其中一只箱子里,装了1000只铅笔,还有铅笔刀、尺子、体育用品等,另外几箱子是书和衣服。
老坚赞又得忙活了,但他满是褶皱的脸上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只要有人能给小孩子好处(资助),我乐意跑。能跑一天是一天,一直到我跑不动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