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正在为市民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对杭州普通百姓而言,五年前的体育更多的是别人的事,是种坐视和欣赏;那现在,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自己的事,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和参与,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百姓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生活要素。
随着杭州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对体育的认识和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杭州的体育已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精英事业,而已成为与每一个杭州人健康快乐息息相关的生活需求。今天的杭州,不仅是能产生奥运冠军的城市,还是能让近一半市民常年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城市。许多数据指标表明,杭州体育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个案
出门就能运动体育融入生活
王先生是个体育爱好者,五年前为了离单位近点搬到大关居住后,感到这里虽然工作、生活都挺方便,可缺少锻炼身体的地方,有时为了打球、游泳、健身,都得赶到市中心,大大影响了他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去年,他终于乐了———就在家门口,在一个报废的污水处理厂地基上,市体育局投资近4500万元,建起了11000多平方米的大关游泳健身中心。它填补了大关周边地区近20万人口没有大型健身设施的空白,集游泳、健身、健美、乒乓球、羽毛球等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于一体,每天向周围居民开放16个小时,全年无休。开放不到一年,就已经成为深受城北地区居民欢迎、热闹非凡的体育休闲健身活动场所。
现在,王先生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先去游个泳,晚上和双休日走几步就能去健身中心打羽毛球、乒乓球。与此同时,王先生还欣喜地得知,在他家不远的地方,还要建设近700亩的城北体育公园,公园内将建有足球场、网球场、比赛中心、门球场、地抛球场、室内场馆、篮球场、羽毛球场、攀岩、滑板等体育设施,将是杭州最大的体育休闲公园。
不仅是王先生所在的城北,在杭州的四面八方、城市乡村,这几年体育健身场所设施遍地开花。“十五”期间,我市除建成了国家级的全民健身工程———江干文体中心和一批省市级的全民健身广场或中心,仅市本级还建成社区全民健身苑(点)683个,2005年又在农村建成了132个篮球场(其中灯光球场48个)、147个乒乓球室(场)和194个健身点。
数据
百姓得到实惠健儿为杭争光
近五年,是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新时期杭州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广大市民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各地都把城乡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民心工程”、“健康工程”来抓。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占全市总人口45%以上,城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超过12人,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市)和乡镇(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萧山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区(县),8个镇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乡)。
我市围绕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从杭州实际出发,积极制定和实施具有杭州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以游泳、武术、射击、棋类等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项目和潜优项目,培养输送了罗娟、杨雨、许昱华、王娴、陈桦、吴鹏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十五”期间获得了1枚奥运会金牌、世界冠军34人次,并在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省运会和国内外高水平单项体育大赛中,屡创佳绩,为杭州争了光。
全市体育产业也逐步壮大。目前全市有全民健身服务业经营场所近2000家,注册资金超10亿元,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体育经营服务和培训表演涉及78个项目,全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人数超450万人次,经营总收入约5亿元。体育用品制造加工企业400余家,年产总值超过15亿元以上。体育用品销售业专业市场的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
“十五”期间,我市还新建成了市射击汽车摩托车运动中心、大关游泳健身中心、中国棋院杭州分院、陈经纶体校教学综合楼、杭州体育馆搏击馆、江干文体中心、西湖体育馆、余杭游泳健身中心、富阳市体育馆、建德市体育馆等工程,完成了市体育中心、下城区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工程的改造,开建了陈经纶体校训练综合楼、杭州体育馆健身训练综合楼等一批工程。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6286个,体育场地面积约910多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含标准、非标准、水域)达到1.43平方米。
声音
参照六大标准实施五大工程
张连水(市体育局局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的“总载体”或者叫“总抓手”可以概括为“创强争先”四个字。“创强”,主要指建体育强市、体育强县(市、区)和体育强乡镇;“争先”,主要指社区、街道争创体育先进。
现在虽然全国还没有体育强市的统一指标体系,但综合体育强国、强地区发展的特点和标准,一般来说,衡量体育强与弱的参照指标,大体上有六个方面:一是市民体育意识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程度较高;二是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大赛中尖子人才多成绩优;三是体育产业发达,体育消费水平高;四是体育教育程度高,科研能力强,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广泛;五是体育法规健全落实;六是政府财政对公益体育设施、产品和服务投入大并保持逐年较快增长,保障有力。
参照上述指标,结合杭州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现状,并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我市将通过实施“小康健身”、“奥运争光”、“产业发展”、“场地设施”和“人才兴体”等五大工程,确保在2010年达到体育强市的各项指标。
展望
过半人口在动建设奥体中心
到2010年,我市体育人口要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校覆盖面达100%;城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名,县(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名;50%以上的区、县(市)达到体育强县(区、市)的标准,创建更多的体育强镇(乡)和城市体育先进街道、社区。
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布局数要力争达到3000人以上,培养输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占全省20%以上。争取有更多杭州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省运会继续保持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个“第一”,城运会全国靠前,奥运会夺牌争金。同时积极申办或配合申办国际高水平赛事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组织承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
今后5年,我市将建设城北体育公园、新向阳健身中心(暂名)、杭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和举办大型赛事要求的体育硬件设施,同时萧山、余杭区和五个县(市)全部按“四个一”(即:一个体育场、一座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座健身中心)的要求建成体育中心,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含标准、非标准、水域)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还要大力培育、发展和提升体育本体产业,组建杭州体育集团,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1.5%以上。
(通讯员阮浩勇何志华记者俞翔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