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兵站,同样的人手,昔日连一个连队都难以保障,如今可以同时优质保障8个连队。9月上旬,笔者来到这个兵站,谈及川藏线保障新模式,大家感慨地说:“这是巴塘大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川藏线保障网’带来的可喜变化。 ”
科学管理突破人员“瓶颈”
一个不到30人的兵站,平均每天接待800余人,官兵经常从凌晨3点起床忙到深夜12点,难有片刻休息。人手少、任务重一直困扰着兵站领导,特别是遇到有人生病出差,保障工作就更为困难。
为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他们对兵站所有人员进行厨师、汽修、油料等技能培训,要求勤务人员除本职外还必须再掌握一技之长,保管员既要保管好物资又要会熟练操作油枪,厨师不仅要能做一手好菜,还要会排除一般车辆故障。他们广泛开展技术比武,规定熟练掌握两门以上技术的评为年度“多能手”,在比武中夺冠的评为“岗位之星”,凡获“多能手”和“岗位之星”的官兵,战士在考学、选取士官等方面优先,干部晋职优先。如今,巴塘大站所属兵站每个官兵都掌握了2至3门保障技术,走出了昔日“一人离岗,保障告急”的困境。
技术革新提高保障质量
由于川藏线上泥石流、塌方、雪崩等自然灾害频繁,上线车队到达各个兵站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兵站供应的热食经常因等待时间长而变成冷菜冷饭,不少上线汽车兵因此落下了肠胃病。
大站新班子上任后,把目光瞄准了技术革新。站长马维刚7次往返康巴高原和内地选材配料,经过半年多攻关实验,首台多功能保温餐车亮相川藏线。这种新型餐车既保温保鲜,又环保卫生、高效节能,将做好的饭菜放入车内只要轻轻一按电钮,片刻就可以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
保温餐车发明后,大站定做了44台下发到兵站,又从内地购置了切菜、切肉、榨汁等机械配发各兵站。如今,原来需10个人干的炊事工作,现在只需1人就能轻松完成。无论车队提前还是晚点,汽车兵每进一站,都能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科学种养增强保障效益
多年来,高原兵站蔬菜和肉食品全在几千里以外的内地购买。由于运输路况差、时间长,近1/3的鲜菜在途中被压坏,这样高的损耗使得副食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大站服务保障各项经费年年超支。
为降低副食采购成本,大站党委盯上了科学种植这条路。大站所属兵站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其中两个兵站海拔4000多米,气候恶劣,不适合搞种植、养殖。为此,大站投资36万元,帮助理塘、荣喜、左贡兵站建起了半地下温室和保温畜禽圈舍。竹卡兵站土质差,大站就采取“东土西运”的方式,在河滩、乱石堆上开垦出优质菜地20余亩,并选派干部战士到内地参加养殖培训。如今,兵站的蔬菜、肉食部分实现自给,仅去年就种植了27个品种的蔬菜,出产鸡、鸭、鱼、兔等2.75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