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推广清洁、廉价且可循环利用的生态能源———沼气的计划,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记者张波摄
记者张琦
“看,不比你们城里的天然气差吧!”60多岁的马大爷来到小厨房里,一拧开关,“啪”地一声,从蓝色沼气灶眼里,腾起蓝色的火焰,很快,一壶水就“滋滋”作响了。
这是日前在户县祖庵镇城角村,村民马大爷为大家演示沼气使用的场景。老人家说:“这沼气灶太方便了,有了沼气灶,我自己天天早上打个鸡蛋吃。”
马大爷的笑声,让我们看到了沼气建设的前景。今年,我市承担了最多数量的沼气建设任务,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分两批下达了沼气国债建设项目,我市将在农村建设沼气池1.4万口,涉及全市8个区县45个乡镇、90个行政村。资金也是相当可观,国债资金按照每口沼气池1200元给予补助,总计1680万元。
用不完的煤气罐,不花钱的肥料汤,填不满的垃圾箱
城角村三组村民马海峰的家里,院子不大,却很整洁。院子后的猪圈里养着一头肥猪,马海峰的父亲马大爷说:“原来养了三头,刚卖了两头,正准备再买几头猪仔。”
这个猪圈用水泥砌筑,地面也是水泥铺就,留有一个圆形小洞,猪粪从这小洞流入旁边的沼气池,猪圈里看不到粪便。猪圈旁边的厕所,也是水泥砌护,同样和沼气池连接。“养猪不垫圈,粪便看不见”、“做饭扭开关,燃气用不完”,这农家小院的景象还真令人耳目一新。
从沼气池里,一根黄色的输气管道顺着地面穿墙入户,进入院前的厨房,经过悬挂在墙上的白色的“家用沼气调控净化器”和专用沼气灶具相连。马大爷热情地作出示范,他熟练地扭动开关,“看,比城里人用的煤气还足。”
“用不完的煤气罐,不花钱的肥料汤,填不满的垃圾箱。”村民们的说法形象地展示了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所具有的可持续、无污染、可循环再利用的特点。
近年来,我市推广使用旋流布料自动循环、玻璃钢模具等新型技术,采用水泥砌筑、铸造模型等技术,解决了沼液结壳和出沼难等技术难题,为沼气推广铺平了道路。如果冬天气温特别低,群众还设法给沼气池上覆盖塑料薄膜,以保证气源,“就像给沼气盖上了棉被”。村民们说,通上了沼气,不仅做饭、烧水方便了,猪圈、厕所也不臭了,清理出来的沼液、沼渣是上好的有机肥,可以向田间施肥。沼渣可以喂猪,沼液还可以喷洒到果树、蔬菜上,既增加养分,还能防止病虫害。用沼液浸泡粮食种子,还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记者先后到马海波、张亚波等村民家里参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景象。村文书李想建介绍说:过去,这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畜禽粪便四处有,猪舍、厕所臭烘烘,苍蝇、蚊子叫嗡嗡,家家烧柴烟熏火燎。自打建了沼气池,家家改厨改圈又改厕,沼气池成了粪便的处理池,成了有机肥料厂和烧火的煤气站,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变样,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效益意识也明显增强。村民张亚波就在自家后院建起了一个新的卫生间,抽水马桶、淋浴喷头、洗漱池一应俱全,全部白瓷贴墙,农业局的干部开玩笑说:“这和城里人的住房没两样。”
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到10立方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一年可以节煤2000公斤,节电200度左右;用沼气灯对温室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还可使蔬菜瓜果有效增产。一口沼气池一年提供的沼肥,相当于50公斤硫酸铵、40公斤过磷酸钙和15公斤的氯化钾。另外,新建一口沼气池,以能量计算,相当于新造了3亩薪炭林。
沼气建设还促进了全市养殖业的发展,仅在去年,全市农村因户用沼气建设,累计带动发展养猪1.12万头、奶牛2300头。据测算,一口沼气池可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左右。全市现有3.2万口沼气池,年促进农民增收节支3200万元。
别把沼气池建成“找气池”
“从历史上看,我们西安的沼气建设,已经经历了‘三起三落’。”长期在农业系统工作、现任市农业局副局长的张贵生说道。
他介绍说,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就已开始建设沼气,主要在寺庙、商店作照明用。西安也作了部分尝试,但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最后无疾而终。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建设沼气的高潮,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的炊事问题,有关数据显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全市建设沼气池约1.5万口。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建池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一般,约有1/3的池子最终报废或停止使用,“成了黑口子”。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又掀起一波沼气建设高潮,当时虽然建池技术有了一定改进,但仍然依靠群众自发建设,仅限于生活用能,随着农村建设规划和移民搬迁的实施,有一部分沼气池也遭拆除或废弃。
现在,随着国家对能源利用的重视,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实施富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尽管实施“一池三改”,除了国家补助和地方配套外,根据建设等级,一般农户还要出资1200元~2000元,但群众仍然热情很高,许多村庄竞相申请成为“项目示范村”。
入秋以来,西安市农业局科教处干部王洪博的电话、手机每天响个不停,分管全市农村沼气建设的他说:“都是各地询问建设沼气的事情,甚至有农民直接打来电话,要求为他家建沼气池!”
1.4万口沼气池,的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数目。但是,有关人士不无担心:以往个别地方将沼气池作为一项政绩考核指标,全然不顾当地养殖条件是否具备,使新建的沼气池成了摆设,被群众称为“找气池”。市农业局科教处处长刘永生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沼气建设必须和养殖相结合,一般一户家庭需养两三头猪才能保证沼气的利用。因此,选择沼气建设实施区,必须是具备养殖条件的区域。
市农业局副局长张贵生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提高沼气综合利用,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向农民推广沼液浸种、沼气贮藏保鲜、沼渣饲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使沼气池发挥应有的效益。同时利用沼气建设带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这样才能保证沼气建设的良性发展。
“摇钱树”要种好,更要管好
市农业局科教处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全市建设户用沼气池3.2万多口,数量仅占农户的3.2%,低于全省5.3%和全国7.2%的水平。根据我市沼气建设规划,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新增沼气7万口,建池数量累计达到10万口,也就是说,全市百万农户中,10万农户将建设沼气池,这相当于为10万农户种上了“摇钱树”。
今年沼气建设具体分配情况是:户县2490口,灞桥区1270口,周至县3080口,长安区1200口,蓝田县1760口,临潼区1700口,阎良区1500口,高陵县1000口。目前项目建设已经启动实施。
市农业局副局长李金凤表示,随着沼气池数量的增多,做好沼气项目后续服务和管理也很重要。
但后续管理由谁来做?仅靠政府包揽包办,显然不可能,可单靠一家一户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一种既能体现政府意志,又能适合农民需求的方式。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对此进行探索,出现了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组织、物业化管理等模式。李金凤认为,西安地区也应积极探索以县乡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农民沼气协会以及沼气灶具企业等为主的多样化技术服务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和安全督导服务,使沼气后续管理有人抓,故障有人除,综合利用有人问,有效保证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同时把政府公益性扶持通过各种服务形式送给农户。
目前,户县沼气池数量最多,发展也最为顺利,县能源办主任王忠会的体会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一定要到位,这样才能保证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现在国债项目建设,国家采用异地审查办法,查得很紧,一点也不敢马虎”,王洪博介绍说,去年,安徽省合肥市的审查人员来到户县,3个女同志住在普通宾馆,食宿自理,只要求县里提供各乡镇和各村的沼气建设详细清册。此后几天,她们到各村实地抽查,或者根据花名册打电话核实,然后将数据输入到手提电脑里。县里想请人家吃顿饭,也被婉言谢绝。
市农业局科教处处长刘永生介绍,为了保证国债项目落到实处,他们还出台了相关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要求:
———从事沼气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我市目前已经培训“沼气生产工”407名。
———所有项目村都要建立项目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不挖坑、不给料;不进粪,不给灶;不产气,不给报”等要求,确保建池速度和建池质量。
———验收时,要进村入户全面检查档案资料、财务账目和建池率、使用率。区县自查验收要逐村逐户进行,市级验收的覆盖面不得低于建池农户的60%。实行验收签字制度。逐户建立农村户用沼气档案卡。
———根据《西安市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工作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后续服务等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在上级农村能源部门组织检查、抽查和验收中问题突出的;对上级管理部门要求整改的问题推诿扯皮、久拖不办;违反国债资金管理、使用有关部门规定,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包括通报批评、取消申报国债项目资格以及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查处等。
同时,市农业局负责同志多次重申,沼气建设国债项目,“资金问题是一条高压线”,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记者了解到,市农业局已经制定《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上报市政府审批,一俟审定实施,将在配套资金等方面得到明确,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市农村沼气建设。
人们常说,一口新型高效沼气池,相当于一个家庭清洁能源制造中心,一个小型养殖场,一个有机肥生产车间,一个庭院粪污净化器,一棵“摇钱树”。我们希望,在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仅仅是10万农户,要让15万、20万甚至更多的具备条件的农户,家家都能拥有这样的“摇钱树”!并以此改善新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