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来源:高原上的古长城沉默地伫立了几百年。
前方的古堡就是昔日的阳方口长城。
古长城沿线的村庄里,每村每户的情况都大同小异。瓦房、窑洞、牲灵构成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写照。
晋北以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闻名于世。当然,还有始于1539年修筑的古长城。斗转星移,这条几乎已被世人遗忘了的古道成了最近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于是,乐于新奇和挑战的背包客们有了新的选择与发现。自虐也是一种乐趣
此时的晋北大地格外干燥,太阳明晃晃地直刺眼睛,风沙打着转儿地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一行6人在阳方口村下了车,在镇上小店买了两把镰刀和一些粗布手套,以用来防身和劈开荆棘。开始走的还是公路,沿路还有些绿树,随着路越走越深入,路况越来越差,人烟也渐渐少了。进入山野,道路崎岖,山势陡峭,空气被风沙占据,才走不多远,太阳眼镜上便蒙上了厚厚的一层,每踩一脚,鞋子便会被沙子覆盖。风沙和黄土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就这样被烈日烤得五迷三道、嗓子冒烟地走着,我忽然想到了一个词“自虐”。徒步旅行者喜欢把自己变成一个苦行僧,来获得平时缺乏的朴素感情,一切动机和情感,化为一个字———“走”。每行一步,就能与古长城靠得越近,每走一段,眼前便铺展开不同的风景。在旷野里行走,只能听到风声和自己的喘息声,但比任何曼妙之声都更能让自己动情。古长城,将要消失的巨龙
此次旅行的重点是探访明长城。这条古老的巨龙在之前给予了我们太多神秘,我总在脑子里想像着它的模样,是否跟平常见到的长城一样?虽然疲惫不堪,但好奇心总是鼓舞着我们的步伐。
阳方口长城是我们最先要达到的目的地。当我们还在与风沙和干渴作战之际,它便突然从山道的拐角那边出现在我们面前。从大体外貌上,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小城堡,有大概5米宽、4米多高,以前也许是囤放兵器之用吧。但此时它已被公路拦腰斩断,其余部分伸展至两面的山上,蜿蜒地在旷野里延伸。它早已失去了棱角,表面的墙体风化得非常严重,泥土也松动开来,表层的墙土已经剥离内部,需一阵风或轻轻一碰,便簌簌地凋零下来。城堡就像一个从战场上蹒跚归来的老兵,带着满身的伤痕,再也无力征战,悄然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阳方口是古代的重塞要隘,杨家将还曾在这里抗击胡军。《三关志》称其为“晋北第一要地”,也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现在,有些地方只剩下了窄窄的一条,令人无限的慨叹。
这几个世纪前的造物就在我们眼前,近得让你怀疑,既在尘世之中,却离烟火之外。岁月苍茫,颓垣依稀中城墙的筋骨还在,只可惜风华消亡,残垣中只能教人追忆嘉靖十八年千万人打造长城的雄景,恍如隔世。风里似乎还有金属的味道,但金戈铁马却永不再来。多少年故事,一番来自鸿蒙,归彼大荒。
古长城依偎着千沟万壑的高原土地、连绵不绝的山岭,像一幅风格悲凉、凝重的油画。旷野中除了我们再没人烟,空旷得让人想大声呼叫。面对古长城,惨败和损坏的景象让周围的气氛也变得忧伤起来。行走,直面真实的震撼
在没出发前,领队已经告知我们,山西缺水,并且行走的路线属于荒郊僻野,水的问题肯定是这次旅行的重中之重。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真的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问题远比我想象中要严重得多。自阳方口补充饮用水之后,一路上的喝水问题只好依靠当地老乡了。由于沿途人烟稀少,遇见个人都难,何况是村落,所以每能到达一村,便是十足珍贵的机会。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与当地老乡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沿途的村子大体情况都差不多,由于天旱少雨,井一般长年干涸,水源只有从十多里甚至二十多里外用骡马或车运来。取水只能用骡马到十多里二十里外的水站去拉回来。但就是这些贫困的村民,却淳朴得让人感动,他们慷慨地赐予我们弥足珍贵的水,但当我们要把随身带的糖果、药品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是连连回绝。在晋家湾,有个叫向俊华的女孩子,她妈妈给我们做烙饼,她爸爸给我们送上热开水。向俊华告诉我,她上学要到很远的镇上去,只能每星期回家一次,因为要走上很久的山路。离开的时候,她把我们送出了村口,还说要到镇上去找电话打到北京跟我聊天……
城市的华丽有时候遮挡了我们的眼睛,当走进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另一种真实则会展现在你眼前。探访古长城的道路,也是一次直面真实的心路历程,有震撼、有伤感,也有写不完的感动。行走攻略
路线:坐火车到达朔州,从朔州火车站坐长途车到阳方口镇,大约一个小时,然后从阳方口开始徒步。向西北方向行走,依次到达龙元村—夏家沟—石板沟—靳家洼—西沟—利民堡—神池寨,五到六日内可完成行程。最后从神池寨可坐车到镇上,再坐车返回朔州。
装备:登山鞋、登山杖、50升以上背包(出发时每人至少三升水)、帐篷、睡袋、防潮垫、防风镜、头巾、头灯、炉头、户外炊具、指南针、粗布手套、冲锋衣、高倍防晒霜以及足够的食物、常备药品。早晚温差极大,预备足够多的厚衣。
建议:沿途找老乡补充给养,建议以身上所带药品或物件换取,最好不要用钱买的方式。
文并摄 罗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