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见证百年历史变迁如今静立河边诉说沧桑
罗湖桥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圳商报记者贾少强王斗天通讯员尹萧
本报讯昨天,在熙熙攘攘的罗湖桥上,随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烈杰和深圳出入境边检总站政委朱建民拉下红绸,罗湖桥正式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座桥见证百年历史在中国铁路史上,短短的罗湖桥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罗湖铁路桥始建于1906年,随后,几经拆毁又重建,是深港百年历史沧桑的见证。2004年,新罗湖桥由深港双方共同投资2300多万元建成,老桥则被原样安置在香港一侧。从一座小桥发展成为口岸新中国成立后,罗湖铁路桥成了内地向香港一车车、一趟趟运输鲜活商品的“特别通道”。
1950年7月1日,罗湖口岸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从此,深圳边防检查任务开始诞生。进入上世纪60年代,通过罗湖桥的年均旅客数升至80多万人。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1962年,新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罗湖口岸入境旅客检查楼落成启用。1979年4月4日,首列广九直通车开行,内地与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罗湖铁路桥更加繁忙。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通过罗湖桥的客流量迅速飙升。为改善通关环境,罗湖口岸新联检大楼于1985年6月14日建成启用,罗湖桥也随之改换新颜。新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入境旅客使用,上层为出境旅客使用。原先的铁路、人行两用桥只担负铁路火车运输过境的使命。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罗湖桥见证了“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2004年,为适应深港之间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的需要,罗湖桥再次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罗湖桥采用全封闭模式,且进行了大幅拓宽,宽度达15米,2005年1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日均人流量达25万人次目前,通过罗湖桥的旅客日均流量25万人次,高峰期达到39.5万人次,占全国出入境旅客量总数的近半。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自助通关通道,港澳旅客用智能IC卡,只需15秒就可完成通关。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正匆匆进关的旅客。来自香港粉岭的赖老伯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出入罗湖口岸,行走在罗湖桥上,目睹罗湖桥的变迁,“罗湖桥可以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图为罗湖铁路老桥陈列在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地界上。深圳商报记者施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