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信泰富大楼一块2.6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发生自爆,这场从30多层高楼降下的“玻璃雨”,敲响了玻璃幕墙安全问题的警钟。目前,既有玻璃幕墙建筑专项整治正在全市展开,1489幢既有玻璃幕墙建筑将根据市建委的要求,由业主对玻璃幕墙的开启门窗、结构胶(密封胶)和密封条、玻璃、受力构件、雨水渗漏等部件的安全质量状况进行自查。 就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开通的咨询电话成了热线电话,一些新问题接踵而来。
谁来给“问题幕墙”“体检”?
按照规定,拥有玻璃幕墙的业主先要自查,可咨询电话却显示,不少玻璃幕墙的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对相关技术知之不多,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检测知识,所谓的自查不过是凭经验观察,通过手摸目测寻找问题。据了解,本市只有上海幕墙检测中心一家具有现场检测能力,但要在两个月内为1400多幢幕墙建筑进行体检,难度不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1489幢等待“体检”的幕墙中,1996年以前竣工的既有玻璃幕墙有545幢,有700幢幕墙建筑未使用安全玻璃,存在着安全隐患的既有玻璃幕墙499幢,这些不安全因素不及时解决,后果难以设想。
为“问题幕墙”“疗伤”并非易事,有关专家开出了两个“疗伤”方案:最佳方案是换玻璃,但要为老建筑换上无色差、尺寸一致的安全玻璃,资金是个问题;另一个方案是为“问题幕墙”贴上防护膜,防止“玻璃雨”再现。但怎样贴安全防护膜才更有效?有待专家论证。
谁给“健康幕墙”把好质量关?
巨大的整治成本发人深思:幕墙的安全是靠“专项整治”,还是靠“长效管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玻璃幕墙的建设,不仅有“市场准入”规定,也有规范的合同文本,这些措施原本都可以保护幕墙“健康”,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有效的第三方监理,致使幕墙建设存在种种不安全因素。
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是引发幕墙建筑不安全的关键所在。不少幕墙建筑企业为能抢占上海市场,参加建筑工程竞标的“原则”是压低成本价,竞标时对建设方所有的要求都满口答应,一旦拿到定单后怎么做,就由施工单位“自己说了算”了,偷工减料便是常用手法。尽管不少幕墙建筑都聘请了建筑监理员,但有不少是由“土建”兼“幕墙”的“混合监理”,他们并不掌握幕墙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监理大多达不到要求,“问题幕墙”就这样产生了。
幕墙建筑要有长效管理机制
要制止“问题幕墙”产生,就得建立“长效管理”制度。有关行家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幕墙建筑专家组的作用,并建立专业监理队伍,帮助施工企业解决幕墙建筑中技术重点、难点问题。由行业协会根据不同“品种”的建筑幕墙,组织专家制定合理的“建筑幕墙施工工期标准”和行业指导价,这样可以制止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一旦出现超低价的竞标者,可由专家对其的竞标方案进行论证。此外,还可以设立上海市建筑幕墙投诉中心,建立市场化的监督机制。
本报记者 田玲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