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淘金去”
--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凯访谈
大家都知道“神五”、“神六”,但是牢记着它们俩在哪里降落的人却不多。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拥有一份其他地方的摄影人所没有的自豪:神五、神六正是在他们那里降落的,乌兰察布与世界上最高端的科技有约。该协会从辽阔的大草原上飞驰到古城平遥,带着淘金般的虔诚,参与着、收获着。日前,该协会的主席刘凯带着对2006PIP的期盼,接受了本网站的采访。
问: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对基层摄影组织的发展起着何种作用?
答: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除了2001年因消息不畅没有参加成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外,02、03、04、05连续四年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特别是去年,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首次代表内蒙古进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影展“草原天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代摄影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大家认识内蒙古、走进内蒙古扮演了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国际性的摄影盛事,在这样的平台上做自己家乡的展览,是提高家乡旅游资源知名度极佳的宣传机会。对于基层摄影组织而言,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我们开眼界、广交流、多收获的重要媒介。
问:参加PIP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在大展期间为我们举办展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场地、招待等方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样好的氛围之下,影展不成功都没有办法,通过参加大展,与其他举办展览的策展人和摄影大家交流,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会员们的摄影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问:今年有多少人来平遥观展?
答:今年,我们将组织摄影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创作骨干10多人的队伍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完全是“AA”制自费参加展览,但是能够参加这样具有权威性、国际性的世界摄影盛事,我们心甘情愿,希望通过参加今年的活动,观摩和学习,能够掌握一些信息,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会员的摄影水平,为内蒙古摄影事业的发展壮大积累经验。
采访:母文兵
附:
那方水土上的那群人
——记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咀嚼过江南摄影的甜美,便觉那方水土的江河湖泊中盛产光的柔美和影的韵律,成就了摄影人编光织影的梦想。品尝过乌兰察布市摄影人拍的片子,仿佛在被他们视作天堂的大草原上挽辔徐驰,顿觉呼吸到的是绿意葱茏的空气,不似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掩鼻擦肩而过般狼狈。在2月10日那天,该协会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广场举行了《天堂草原》摄影展览,100多幅图片释放出了大草原特有的豪气和情怀。
这里的摄影人是幸运的。乌兰察布在蒙语中的语义是“红色的山谷”。这一方水土上演着浪漫和神圣,悠久的游牧文化、察哈尔文化和农耕文化构成了这里多元的文化。而人类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也向这里发出问候,神五、神六两次都降落在乌兰察布广袤的土地上。丰厚的题材像慢火煨出的汤,汁浓味鲜,滋养了摄影人的艺术细胞。在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凯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会员们深入到牧民们当中,将火热的心与火热的生活融在了一处,将文化的气息留在了胶片上。行万里路广采博收、增长见识无疑能够让摄影人多增些履历,但是却被贴着“别人的”标签,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做日落不息地耕种和收获,才能得到“招牌式”的果实。在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草原天堂》摄影展览着实火了一把。面对草原的诱惑,来自中国和世界的摄影家们眼前一亮,他们迅速为自己从大展的10000幅照片中拨出一片悠扬的视觉空间,细细领略草原人民和草原摄影人的情怀。笔者在那时结识了这群来自草原的摄影人。那天,正是中秋节的夜晚,平遥的天空飘洒着细雨,让人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感到了一丝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笔者一个人走进雨幕中,心中竟有些难过。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和欢笑声,那是一帮穿着摄影背心的人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心中竟生了几分感动。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这家小酒馆,自报家门、询问对方来历一气呵成。遂被热情地邀至席间。方知,正是《草原天堂》的作者,还有《包头十人展》和来自内蒙的摄影人。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是这些男子汉们用从内蒙带来的羊肉亲手包的,味道好极了。新朋友们给我敬酒,唱起了敬酒歌,我端起酒杯连干三杯,也唱了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那酒香我至今记得。我好羡慕他们,因为乌兰察布这方水土不仅哺育出他们的豪放,还有取之不尽的拍摄题材。
这里的摄影人是自豪的。这里正是神五、神六降落的地方,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这里结缘令摄影人很自豪。“看看蓝天白云吧,在我们乌兰察布,哪里都是蓝天白云;看看我们的城市吧,多么干净。”当然他们最自豪的还是十多年来每年铁打不动的摄影展览。且不说他们每年都能拿出自己的新作品参展,而且每次都会有广大的市民观展,单是他们设计独特的展板,就令别处的摄影人心生羡慕。展览是在广场上进行的,人多、拥挤,有的照片容易漏看,而且风大,容易把展板刮倒。于是刘凯主席想出了好法子:三块展板一个面,九块展板组一组,呈三角形。从背后固定,衔接处留较大空隙,大风过来,会从空隙中穿过,不会带倒展板。而观众在看片子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看,不会有遗漏,休闲而快乐。这里的摄影人还要为每次展览的前言设计而自豪。每次的前言,都是经过认真推敲撰写的,每次做出的形式也不相同,并不都是喷绘的。今年的前言,设计得绿草味十足,KT板上的每个字都是会员用毛笔写上去的,书法功底了得。这里的摄影人还为各级领导的支持而自豪,从市里领导,到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到一些企业的领导,都对摄影家协会的工作给予支持,并且每年展览开幕都要到现场祝贺、观看展览。
这里的摄影人是奔放的。他们不仅能歌、善舞,人人多才多艺,个个热情洋溢,他们更将摄影的功用拓展着。乌兰察布电业局的摄影人成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他们推出的在边远地区供电站用职工自己的摄影作品装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做法,不仅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更带动了更多的职工拿起了相机,摄影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奔放的豪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沁在了影像中。那份奔放、热烈的气氛成为乌兰察布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的共性,看着它们,往往会被感染,只是因每位会员对艺术的感悟不同,你才会看到他们每个人作品的特立独行和明显的个性。
这里的摄影人是敬业的。不需要太多的接触,我就被他们感动了。一见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都会习惯地称赞别人是如何对摄影痴迷的,是如何对协会的工作上心的,是如何舍小家顾大家的。并没有谁刻意提问来索求答案,那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习惯。摄协主席刘凯说起协会领导班子和会员们来,更是如数家珍。对于刘凯来说,不变是协会最大的敌人,班子的思维要变,拍摄题材要变,表现技法要变,活动的项目要变,展览的形式要变,创作基地的用处要变,与社会的联系要变……就在这一次次的变化中,协会的工作不断地向前推进,比起多年前已进入全面提速的阶段。
草原上的空气格外洁净,嗅它时需要做深呼吸。
草原上的摄影人格外清纯,解读他们的作品时需要有深度的思想准备,否则,一不留神,你以为你在蓝天白云下漫步还心情愉悦地拍了拍小羊羔的头;你以为你在带着露珠的绿草中惬意地躺着还等候一抹晨曦温情脉脉地映入你的眼帘;你以为你在那达慕的现场呐喊助威还恨不得上去比试比试;你以为你在牧民家里饮那香甜的奶茶还陶醉地听着马头琴的悠扬旋律……醒醒吧,你还在你的老地方,那是人家乌兰察布。
陈淑萍/文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