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14日消息:学校大门口挂的招牌与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名性质完全不一样,面对“一校双名”的局面,困惑的学生家长写信向本报寻求答案。记者调查发现,这是学校在转制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明年这一怪现象有望消失。
家长困惑
一个学校两个校名
这位署名为“学生家长”的读者来信说,自己的孩子今年刚刚考上虹口区的上海市民办新江湾高级中学,成为该校的高一新生,学费一万元一年。不想,孩子第一天去学校报到回来后就气呼呼地说学校“真怪”:门口挂的牌子是“上海市江湾高级中学”,而不是通知书上的“民办新江湾”。起初这位家长还不相信,直到他自己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地址来到水电路1588号时,才证实孩子的话不假。而且,据学校门卫说,每个年级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我真弄不明白,这所民办学校为什么要
隐姓埋名呢?”于是他致信本报,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记者调查
揭开双名学校面纱
记者来到水电路1588号,发现校门口和教学楼的外墙上果然都挂着“上海市江湾高级中学”这几个大大的铜字。那么这里又怎么会是上海市民办新江湾高级中学呢?记者就此询问了学校保卫处,得到的回答是“民办新江湾就是江湾高级中学,只不过前者是民办学校,后者是转制学校。”
记者又找到了该校的一位姓何的副校长,他的一席话总算让记者摸着了头脑。据介绍,这所学校现在确实是民办新江湾学校,但是它的前身是转制的江湾高级中学。2005年,虹口区教育局规定区内转制学校都要改为民办学校,因此在2005年的9月,学校就更名为上海市民办新江湾高级中学,并从当年开始招收民办编制的新生,现在学校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就全部按照民办的体制,由私人企业成立董事会管理教学。学校目前还有高三年级的学生是按原来转制时期的制度招收的,所以学校门口至今仍保持着江湾高级中学这个名字。
何副校长说,尽管共用一个校址,但目前的局面其实就是两所学校并存,并且这两所学校有各自不同的校长和管理层、教师编制和学生,这在管理上确实带来了很多不便。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校门口的校名能够早日“名正言顺”,以免引起更多的误会。“等到明年6月份,高三年级的学生全部毕业后,学校就可以更换门口的校名为‘上海市民办江湾高级中学’了。”
主管部门
转制学校明年消失
虹口区教育局中教科的负责人说,民办江湾高级中学的情况实际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从转制到民办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校都遇到了这样的一段过渡期,不过目前只有江湾中学才面临学校更名的问题,所以要等到明年6月高三毕业后才能彻底解决“校中校”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沪上部分公办学校“变身”为公办转制学校,从此上海的中小学分为公办、公办转制和民办三种。虽然其“公有”身份不变,但转制学校在招生、收费、教师聘用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采用民办机制进行运作。比如,家长对转制学校有择校权,学生可以跨地区报名,但是收费也高出一般的公办学校。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大,转制学校的存在已经显得有些尴尬。从去年起,市教委作出决定,要在两年内把本市范围内的上百家转制学校进行改革———要不转回彻底公办,要不转成彻底民办,界限清晰,不再拥有所谓的“转制”身份。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校选择转为公办,比如静安区的七一中学、静教院附校等,而有些学校则转为民办,如上述的江湾高级中学。
“原则上说,转回来后的学校应该是‘一校一制’的,但也有个别学校为了平稳过渡采用‘一校两制’的办法。”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如果转制学校改革后收费高于改革前的收费,容易引起家长和学校矛盾,所以一些学校不得不保留改革前的管理体制,只在新招收的学生中采用新的体制。(青年报记者戴玮 蔡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