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利:热心公益事业的党支部书记(武汉大学) 杨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多次获奖学金及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化学学院院长周翔教授,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研究,已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接收或者发表。杨利同学思想正直,关心同学,乐于助人。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关心帮忙。他曾在同学受到不法侵害时,勇敢的站出来将歹徒擒获扭送公安机关。
学习之余,他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管理才能及领导能力,在校期间,杨利同学曾担任武汉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化学学院学生会主席、97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等社会工作,现为化学学院有机专业博士生党支部书记,他主动地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工作认真努力,成绩突出。他和学生会的同学一道努力,首次开创了让学校里的文科生“走进化学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规模逐渐扩大。因在分团委和学生会工作中表现突出,还曾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模范团干部的称号。
杨利也把热情和努力投入到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他秉信“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善良热情的天性驱也使他认真地履行着这个神圣称呼下的责任,参加义务鲜血,关注环境问题,到贫困山区支教,他在公益事业方面表现突出。2000年末,共青团中央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招募选拔队员,因为自己从小在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里长大,他特别能够理解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非常愿意去帮助他们,决定投身支教工作。通过选拔,杨利如愿以偿,他与另外五位毕业生一起,入选了共青团中央第三届安捷伦研究生支教团,同时担任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队队长。 ,2002年9月1日,经过长途跋涉,杨利和他的队友们抵达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胜利中学。胜利镇处在鄂皖交界处,距县城120华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甚至平日里吃水都要到几十米外的公用水龙头去打,由于学校用的是“土自来水”,每次接水时都要在水龙头上蒙上厚厚的纱布,把水里的青苔过滤掉。面对这些困难,他坦然的面对着。他认为,既然选择投身到支教事业中来,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坚持到底。
第一个学期里,杨利担任初一(3)班的数学老师。教学伊始,他为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建立了档案,以最快的速度对班级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山区的教学条件差,他的一个班上一次挤满了73个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周围的小村子里,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基础很差,对学习没有信心。鉴于这种情况,杨利更加紧了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支教的一年来,杨利几乎没有午休过,总是不停地找学生谈话,为他们补习功课,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学业。班上有一个脸被烧伤后毁容的学生,心理受到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和纪律性都很差,。为了帮助他,杨利每隔三天为他单独补课,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主动和他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违纪现象也越来越少了。除了和同学谈心、为他们补课,杨利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备课中。讲解过程的每一句话,他都要仔细推敲,力争使每一堂课都讲得简明易懂。为了能够提高大家对数学的兴趣,他独自揣摩出了“实例教学法”,自编和改编了很多例题和习题,使之与学生生活中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成效显著,受到其他老师的好评。第一次期中考试,初一(3)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10个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由于杨利出色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学校从第二个学期开始给他增加了教学任务:除了原来的数学课,他还要带三个班的生物课,平均每周的课时达到22节。巨大的工作量使杨利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神经衰弱,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从未耽误过一节课。他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且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杨利并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他在生活方面也给予学生极大地关怀。虽然他不是孩子们的班主任,但俨然已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孩子们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冬天被子薄,为了取暖,很多学生都是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食堂里很少见到孩子们打菜,都是白饭就咸菜,一个月只有十几块甚至几块钱的伙食费。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们有病都舍不得买药吃。看到这种情况,让杨利非常揪心,他尽可能的帮助孩子们,支教的一年来,杨利经常主动带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替他们付医药费。定期拿出一些钱来,交给班干部买饭票,以解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孩子们也以自己的方式感谢这位他们喜爱的支教老师。每天走进教室时,孩子们都用歌声来欢迎他。春天来临的时候,讲台上经常摆满了山花。最让杨利忘不了的是,孩子们凌晨三点守候在他的门外,只为送他回家探亲。
越穷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穷。在大别山支教,杨利和他的伙伴们对此深有感触。为了解决学校办学和贫困学生上学的实际困难,他们积极地向社会呼吁,为学校和孩子们争取各种资助方式。同时,针对很多贫困学生无志向、无目标的现状,杨利在学校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班级进行了多次“知识改变命运”、“科学的力量”等演讲。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积极的求学态度。演讲一度在学生中引起了轰动,有时一个晚上要连讲四场。2002年3月,正值武大樱花节之际,为了让那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杨利和其他队员一同组织策划了“走出大别山,感受新武大”的活动,他们六名支教人员捐款一千五百多元,带领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来到他们渴望已久的大学校园。通过参观校园、请教授给他们讲课、与大学生交流等形式,让这些在辍学边缘的贫困生进一步坚定了求学信念。
在返校后他继续坚持着志愿者事业,帮助失学学生,号召支部同学捐款设立“励学”奖学金,宣传志愿者精神,参加了OCEF(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义工组织,在他的努力下,有百余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因其在志愿者事业的突出表现,他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获得者,全国只有40人获此殊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的参与党内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曾任化学院2002级硕士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现为化学学院有机专业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支委及全体支部党员的努力下,其支部开展了大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活动,捐款助学,深入老区考察民情等,其所在党支部在成立两年来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党支部的荣誉,杨利同学也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因其在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他的事迹曾被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承德日报,楚天都市报,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报,武汉电视台,未来网等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团委发文号召全校学生学习其先进事迹,在武汉大学掀起学习志愿者精神的高潮,多次为校内师生做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学习典型,并于今年荣获了首届美国“百人会英才奖”。
(该人物由武汉大学推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