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1997年4月1日通车的合肥新火车站,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城东。
这座金字塔式的新火车站主站房,于1994年6月开工,1995年底建成竣工,8个候车大厅,可同时容纳4800名旅客。以新站站房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站房总建筑面积33182平方米。新火车站总投资7亿元(见上图)。
新站向西1.8公里,老城东门外便是满60岁后“退休”的老站(见下图)。它规模很小,原来只是淮南铁路线上一个客站,为客、货运输二等站,1936年与淮南铁路同时启用。车站仅有煤炭到卸货物线,有效长度仅192米。
年幼的老站迭遭变故:1937年10月,为配合抗战需要,淮南线被毁,合肥站随之关闭。1942年日本人修复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合肥站改名为庐江驿恢复启用。1944年日本军队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段铁路,合肥站再次关闭。1948年9月22日,淮南铁路局组织施工,同年10月10日,合肥站再次开通,勉强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迅速发展,老火车站站房小、候车人多,拥挤不堪。
1977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他要求把合肥原有火车站和铁路向城外移,解决铁路分割城市问题。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合肥市的总体规划。1989年,铁道部下达《关于变更合肥站址方案的批复》文件,合肥铁路枢纽及合肥新客站也列入国家计划,但因建设资金问题,延迟至1992年开工。
与很多城市火车站不同,合肥新客站的建设,一开始就与“新城区”连在一起。为此特地成立了合肥市新火车站建设区。1995年4月,该建设区升级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集中开发6平方公里,并于1996年2月被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
新站试验区是以交通枢纽的物流园为基础,以第三产业集中的商贸区为特色,以城市中的开发区环境为优势,集交通、商贸、金融、旅游、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新城区。经过8年建设已展露丰姿,成了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三大主体开发区之一。
安徽人仍有“难言之痛”:铁路里程虽然在华东地区最长,但没有形成枢纽和网络。身在省会的合肥火车站,没有承担起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铁路线上的枢纽地位,甚至到南京、上海仍要北上绕道蚌埠,走铁路甚至不如走公路快。
这种局面,也许很快会得到改变。
在安徽省“十一五”铁路建设计划总体框架中,首要的一条是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的国家干线铁路枢纽,确立合肥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重要铁路枢纽地位,不仅将建成合肥—南京快速铁路,形成合肥—南京—上海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通道,还将建设合肥—武汉快速铁路,实现合肥旅客2小时左右到达武汉、10小时左右到达成都;同时将按快速铁路标准改造合肥—蚌埠现有铁路,形成合肥—蚌埠—北京的快速铁路通道。
或许到那时候,合肥火车站又要扩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