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积极稳妥推进混业监管
本报实习生 韩智慧
发自北京
9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第三届国际金融论坛上提出,“我们一定要考虑积极稳妥地去推进混业经营的监管,这是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的。 ”
成思危表示,“目前,中国之所以进行分业监管,是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但是我们要看得远一点,要注意不断地创造条件,稳步地推进混业经营和监管。”
成思危还谈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他认为资本账户的放开时间要“成熟一个,放开一个,到2008年全部放开还不成熟,要逐步放开”。
但他同时表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方向是肯定的。”从1996年开始,经常性账户下人民币可以开始自由兑换,目前,大概有一半的资本账户已经放开。
此外,对于汇率市场化问题,成思危认为,“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我国采取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盯住一篮子,但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非常明显的,是实现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苏宁:加大监控国际游资力度
本报实习生 李明
发自北京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金融业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仍然不是很高,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应对风险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必须加快创造一个有利于的市场环境良好发展的机制。
苏宁表示,要加快金融危机制度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改革,同时要高度重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的核心作用,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技术和手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操作流程,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查违规实质案件。
另外,苏宁还强调了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性,人民银行要不断健全最后贷款人机制,提高金融防范和化解能力,同时,苏宁指出要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特别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合理有序地引导资本流动。
“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跨境资本流出流入管理,建立相关的动态跟踪数据,加大对国际游资投资国内金融市场的监控力度,并实现相关国家的数据共享。”苏宁如此表示。
他说,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逐步把外汇收支的监管重点迁移到跨境资本的流动环节。要加强对外币借款行为的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
厉以宁:民间资本需引入体内循环
本报实习生 陈雯
发自北京
“中国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运行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在论坛年会上说,“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为中国民间资本找一条出路,从体外循环引入体内循环。”
厉以宁分析指出,中国民间资本总量很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都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体内循环,这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金融稳定。
此外,私募基金合法化也是中国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谈及中国民间资本的其他出路时,厉以宁表示,“试点经营是另一个重要途径”。他指出,允许在一些地方建立民营银行,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厉以宁还表示,“在农村还有很多金融渠道可以提供给民间资本,我们不应该轻易认定哪些是非法的、哪些是要禁止的,而是更多考虑如何将其引入正常渠道,为中国民间资本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