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参加“乌洽会”回来已是数日,总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特别是这几年愈炒愈热的新疆旅游业,对于山西这个旅游资源大省而言,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尽管记者在新疆的时间有限,所去所看的地方也有限,尽管记者的观察有些粗枝大叶,思路也有些狭隘偏颇,但记者仍然认为,新疆旅游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8月30日中午13时40分左右,记者随“乌洽会”山西代表团一行走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在机场的出口处,除了接机的当地人外,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在出口两边由数十个隔段组成的长长的柜台里,来自新疆30多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满脸笑容,将一叠叠彩色胶印4K大的全疆旅游宣传地图往客人的手里塞,嘴里还不停地说:“把这也拿上吧。免费的。”记者观察了一下,几乎每一个出机场的客人都接到了十余张,记者本人也接了20余张。出于职业习惯,记者数了数隔段里的旅行社,共计36家。经询问得知,这是由新疆旅游部门组织各家旅行社为前来新疆旅游的客人免费提供的一项服务。到新疆迎宾馆住下后,记者特意翻了翻从机场带回的一大堆免费旅游图。好家伙!每张图的内容还真全乎。以新疆中国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的宣传图为例,正面是“新疆旅游示意图”和精彩一日游、喀纳斯湖生态游、伊犁草原激情游、喀什民俗风情游、丝绸之路寻古游等旅游线路的详细介绍,以及公司地址、24小时服务电话、服务监督电话等;背面是“乌鲁木齐市城区道路示意图”和“全国电脑联网民航信息”、包租车导游服务、订房中心等。如此详尽的资料,完全可以让没来过新疆的客人对新疆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记者以为,这是我们应该向新疆旅游学习的第一点。
新疆在发展旅游事业方面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众所周知,号称旅游资源大省的山西,几乎没有什么山西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选购,更不用说有专门的购物场所了。而新疆在这个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位于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注:巴扎,维吾尔语,贸易市场的意思),于2003年建成,有近1万个商铺,号称“世界第一巴扎”,不仅是游客选购民族工艺品的好去处,而且还有80米高的观光塔,可以俯瞰整个乌鲁木齐市;同时,还建有600平方米的露天剧场和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每天晚上都要表演《大巴扎欢乐颂》大型艺术木卡姆民族歌舞。购物之余,游客们可以一边品尝新疆特色风味餐,一边欣赏别具风情的新疆歌舞。就是在南疆的喀什市,也有一个中西亚国际大巴扎和一条手工艺品街,可供游客在欣赏完美丽的喀什民族风情后,进行自主购物。8月31日下午6时许,根据新疆时代传媒旅游公司导游小胡的介绍,记者与几个同行来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东侧的和田玉加工展销中心。这也是一处经营新疆民族工艺品的场所,一楼是各种各样的玉器,二楼则是羊毛制品、新疆刀具、维族挂饰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尽管不能和国际大巴扎的规模相提并论,但前来这里购买东西的内地游客也还不少。进门前,一位美丽的阿依古丽(漂亮的维族姑娘的通称)会递给每位客人一张“信誉卡”,当你在商场选中物品结账时会在这张卡上进行物品、价格、数量等登记,并加盖收银员的章。值得称道的是,凡是不方便在飞机上携带的物品,这里统统替你免费邮寄。记者试着买了两把小刀,在邮寄单上填写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和邮编,但还是不放心地询问:“就买两把小刀也给邮寄吗?”该中心经理依明江·司马义把一大堆邮寄单推到记者面前,说:“你放心,我这里绝对说到做到。”导游小胡说:“如果客人收不到所购物品,可以向旅游局投诉。旅游局会立即取缔他的经营场所。”9月7日下午,已回到单位的记者果然收到了这份邮件。
虽然记者没有时间游历整个新疆,但就短短的几天,也让记者受益匪浅。之所以说了这么多,记者只是希望我们旅游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考察了兄弟省市的旅游之后,能够将其成功的经验嫁接到山西来,为山西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锦上添“一枝”花。
本报记者郑凤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