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灰白的头发、黧黑的面孔、质朴的谈吐、笑起来脸上“沟壑”纵横,70岁的光山县文殊乡的匡世斌老人,在革命老区光山县可谓是一个名人,就是他带领着老区人民让一个昔日荆棘丛生,红军曾经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野战场变成了今朝百姓的富裕林。
2002年3月,他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06年4月,他又被评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9月13日,采访团来到光山县文殊乡花山寨,也就是匡世斌的家乡,追寻红军当年留下的足迹,感受老区的巨大变化。
文殊乡位于光山县城西南15公里处,72年前,红二十五军在这里的花山村花山寨召开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这是红二十五军的前途和命运的转折点,素有“小遵义会议”之称。
由于没有像样的路,当年花山寨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能走出大山,如今的花山寨四条公路通向村口,出山进山就在顷刻之间。花山寨的变化,用当地村民的形容就是“天翻地覆”。
当年的红军创造了长征的神话,如今的老区人也做出了惊人的业绩。
“不仅文殊乡人民、整个光山县的人民都能吃苦,遵循着‘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很多农民都奔赴全国各地打工。”光山县新闻科的一位同志说,每年有3万多人秋冬季节外出制作羽绒被服,年收入在4亿元以上。
光山县原来有一个国有羽绒企业,后来在2003年倒闭,留下了1000多名技术工人。这1000多名光山技术工人便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到全国各地充绒,有点积蓄后很多工人便返回光山县开店、办企业。据介绍,现在光山县已有30多家绒毛加工厂和70多家羽绒布料行,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辐射到湖北、安徽、河北等地方。
据了解,每年的八九月份,光山县委、县政府都会组织万人参加的“书记、县长送我去充绒”送行活动。记者李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