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热,买家队伍不断壮大,国人投资艺术品的兴趣日益增强。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赴京采写了关于艺术品收藏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走进“苏富比”预展
9月,北京各大艺术品拍卖行掀起了“秋拍”热潮。 不仅有嘉德、荣宝的艺术品拍卖会,香港“苏富比”还特地在北京举办了他们将于10月初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预展。
“苏富比是全球最知名的拍卖行之一,此次香港苏富比拍卖预展,有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艺术品值得一看。”7日,记者接受了来自黑龙江的收藏家高先生的建议,来到了香港苏富比拍卖预展现场。
展厅正面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此次拍卖中最引人注目的15件明初鎏金铜佛,宫廷艺匠的卓越技艺令许多参观者叹为观止。这些铜像的拍卖底价少则过百万,多的在千万港币之上。此外,张大千、李可染、徐悲鸿等名家书画,名贵的珠宝和手表,都是此次拍卖会的亮点。
千余名参观者在展厅里驻足,高先生说,他们中有不少实力雄厚的收藏家。高先生本人则看好了徐悲鸿的十二生肖册页,200多万元港币的底价令我咋舌,此前他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407万港币购得了吴冠中的油画《大榕树》,让我充分感受到龙江收藏新势力的崛起。
香港苏富比书画部主管张超群向记者介绍说,过去竞购亚洲艺术品的主要是西方收藏家。近几年来,华人面孔越来越多,有时2/3的现场竞标者都是中国人。中国买家频频出现“大手笔”,已改变了“中国古董由西方买家主导”的现象。荣宝拍卖:当代艺术崭露头角
9日上午,记者来到荣宝油画拍卖会,300余名买家正在对着现场139件油画作品竞价。一些无底价油画竟然在多番竞价之后,以上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李荣洲的《卖苹果的女孩》从无底价拍卖到二万二千元。
本次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是何大桥的《瑶族姑娘》,以四十九万五千元拍出;排名第二的是周春芽的《太湖石》,以三十九万六千元的价格被龙江收藏家高先生购得。
荣宝拍卖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尚勇说,本次油画专场的总成交额是521余万元,成交率83%,好于国画专场49%的成交率。他介绍,以往是拍卖“领头羊”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在今年“春拍”成交率仅为60%,价格也有所回落。而一向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中处于边缘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年春拍中价格涨幅很大,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都受到买家追捧,一些专场达到了90%以上的成交率。“中国买家应该好好补课”
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来自台湾的画商林先生告诫说:“在欧美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些中国买家出价比欧美收藏家高30%,完全是‘不惜血本’。中国买家大部分已经拥有大量财富,他们希望通过收藏艺术品来体现其社会地位。这种热情是好的,但他们的表现有时还显得不够成熟和专业,比如艺术鉴赏力不高,收藏方向不够专一深入,不懂得从专业人士处获取可靠信息,盲目追捧而创下滑稽的高价等等。这方面,中国买家应该好好补补课。”
有着20余年书画收藏经验的高先生说:“很多人购买艺术品抱着跟风态度,看别人买程十发、黄胄等名人书画,他也盲目跟进,期望在短期内见效。实际上艺术品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而不是倒卖式的投机。而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也不仅仅看画家的名气,还要看这幅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经过炒作之后的泡沫价值。比如这幅作品是否是该画家的代表作?绘画技巧、水准是否高超?意境是否深远?构图是否精准?等等。因此,艺术品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勤奋学习过程。”市场进入“挤泡沫”阶段
据统计,占据艺术品市场主要份额的中国书画和油画,今年成交指数显示正在走下坡路,成交量和成交率在急剧萎缩。各大拍卖行都没有一场达到90%%的成交率,与去年众多大拍场近100%%成交率的火热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刘尚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拍卖市场经过两年的红火后,许多买家收藏经验丰富了,眼光也提高了,对藏品弃粗取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一些作品出现流拍和成交率下降是正常的,也很及时,这样可以敦促市场各方不要乱来,逐渐规范。
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现象抱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助推中国艺术品的持续看好,目前的调整状态与其说是萎缩,不如说是虚火的降温,泡沫的消退。(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