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9月15日电(记者廖君 郭嘉轩)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主任王风竹日前表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已完成前三阶段的发掘保护工作,目前正进入第四阶段。按照当前工作进展,预计库区文物保护野外工程在2008年底可以基本完成。
三峡库区有地面(含水下)文物453处,地下文物376处,地下文物埋藏总面积达300余平方米,库区文物古迹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和唐、宋、元、明、清朝,堪称一部“中国实物通史”。
据了解,按照三峡工程蓄水时段,三峡文物保护也分为四期进行:第一阶段为1996年至1997年,完成海拔83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二阶段为1998年至2002年底,完成海拔135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三阶段为2003年至2005年底,完成海拔156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四阶段为2006年至2009年,完成海拔177米水位线(含2米风浪浸没高程)以下的全部文物保护。尽管按照规划,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要在2009年完成,但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前三期文物保护工作都已提前完成并通过验收,预计库区文物野外保护工作在2008年底即可完成。
王风竹告诉记者,从1992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全国72家考古单位、数千名考古工作者,对三峡地区文物开展了调查,年挖掘量超过20万平方米,相当于平常10年的工作量。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珍贵文物9000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完成了90%的地下工作量。在地面文物保护方面,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忠县石宝寨等实行原地保护,张飞庙完成异地搬迁;湖北库区四县40处地面文物建筑复建全面完成;秭归屈原祠复建工程将于年内开工。
通过文物发掘保护工程,三峡考古在“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古代巴人历史文化研究”及“中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学家还提出了“楠木园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