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李江涛)15日上午8时,全国858所高校9904个队的近3万名大学生,同时从互联网上下载题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的这项竞赛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
据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姜启源介绍,今年竞赛的题目全部来自社会、经济、工程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今年甲组的一个赛题是“出版社的资源配置”,要求根据出版社搜集的大量、但是并不完全的数据,给出以量化分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案,为出版社提供有益的建议。另一个赛题是“艾滋病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讨论如何从美国医疗机构公布的艾滋病治疗的数据出发,对不同的疗法作出评价。乙组的一个赛题是“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让同学们先测量某个易拉罐的尺寸等数据,再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来解释这样的尺寸是否合理的,最后提出自己认为更好的易拉罐形状和尺寸优化设计。另一个赛题是“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要求根据一个小型矿井的瓦斯和煤尘的监测数据,及通风系统示意图,确定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最佳通风量。
竞赛要求参赛者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数学、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竞赛形式是三名大学生组成一队,选择一题在三天时间内完成一篇论文,可以自由地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充分发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但是不能与队外的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讨论赛题。
据介绍,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大坝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等都是模型,它们能概括地、集中地反映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数学建模教学开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和许多专科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