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白志标 史 勇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中网公开赛也开始组织观众进场看球了,这可是中网组委会在前两届比赛时所“不屑”的。其实,比赛看台上即便是有了为数不少的“观众”,这依然不能改变今年中网“萧条”的景象。
中网正赛已经开赛4天了,但不管是中央球场还是副场,观众明显不如前两届那么多。或许,纳达尔、海宁或者莎拉波娃等巨星没有能够出现在中网赛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没有明星球员的中网所出现的冷清正是中网的真实写照。
中网从最初举办开始就一直走着依靠明星球员来吸引观众的道路,而对于所谓的网球文化培养也仅仅是局限在比赛期间对于进场观众的观球礼仪方面,而让老百姓将网球运动当作一种锻炼习惯的宣传、引导等举措却是很少。因此,当众多用来招徕人气的球星集体缺席时,也就不难理解今年中网为什么呈现出尴尬的冷清。
国家网球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谈到美网观众人数众多时说,即便ATP的高层也常纳闷,为什么白天的比赛也能吸引那么多美国人或进现场或在赛场外面的大屏幕前观看比赛。“每天有7万人以上观看美网比赛,门票非常紧俏,难道美国人白天不上班吗?”在高沈阳看来,美国人对于网球表现出的狂热是一种网球文化因素造成的,是一种“美网情结”在起作用。
又是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起作用,而网球文化、比赛情结的构建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既然是网球文化的缺失是中网难以出现热烈氛围的关键,但中网组委会至今并没有什么举措来培养人们的“中网情结”。
在今年集体到中网赛场来“看比赛”的观众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社区的老年人。“这次中网在组织观众方面把女垒世锦赛的经验照搬过来,就是作为一种任务通过居委会来组织社区老人们看比赛,”一位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的朋友透露说,“但老人们谁懂网球啊,也不可能把网球运动当成一种习惯,倒是应该多组织那些喜欢网球运动或在业余时间打网球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去看比赛,他们是最有可能在将来培养出一种‘网球情结’的。”
在购票入场的观众中,真正冲着网球运动来的人并不多,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赶时髦。“中国经济水平与美国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网球文化在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高沈阳说。因此,中国观众的网球文化构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中网在短期内会面临冷清场面。只有当看网球比赛成北京甚至中国百姓的习惯时,中网和在中国举行的网球赛才不至于仅仅依靠巨额出场费请来的明星们来“撑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