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许慧艳 青岛报道
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在转变政府职能与经济增长方式方面,青岛已经走出了后进者“做知识的搬运工、理念的布道者”的阶段。浓郁的政府创新文化自觉,积聚成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的独特制度支撑力,完善的城市功能带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塔型创新体系
“政府及管理阶层的观念、能力与效率,是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年代,这一般是资本取向的第一选择。”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政府及管理者的观念是否新、能否驾驭经济发展大势,最终要体现在是否具备善于捕捉机遇科学发展的能力,并用一种经济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富有效率的产业化平台。
纵观全球经济,谁掌握了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享有竞争优势和更多的利益。
正是源于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现实的深刻体察,早在3年之前,青岛就提出与国字号大型骨干企业接轨的战略举措。于是,中石化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中船重工国内最强的EPSO船制造基地、中海油建设的亚洲最大海洋工程———青岛制造基地等二三十个国字号企业的战略项目布局于此。
最近两年,青岛市抓住国家级专项研究机构在全国分配的机遇,抢先引进“大院大所”高端技术研究机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海尔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院大所和40个专题研究机构相继落地,青岛自主创新的源头优势得以延伸。
正如引进国字号骨干企业一样,青岛借力“大院大所”的时机恰到好处。当其他城市开始意识到这一机遇的战略意义时,国家级“大院大所”的布局已分配完毕。今后的10到20年,青岛将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大院大所”的集聚地和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数十个大院大所与专题研究机构是青岛市构建的塔型创新体系的“塔尖”,专注于研发骨干产业、科技前沿的核心技术,开展引领新产业的技术研究。青岛市已经梳理出了53个重大技术问题与之对接,其中36项来自现有骨干产业,另外17项则是预期产业领域,包括太阳能、风能、海能和植物能等。
承上启下的“塔身”由大中型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重点围绕青岛发展中最紧迫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的创新,除了经济技术领域的创新以外,还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文化创新。只有从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推动创新,才能为“塔身”、“塔尖”的高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便是“塔基”,包括大量的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内的基层创新。
今年4月,塔型创新体系被写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成为青岛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力点。
杜世成告诉记者,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青岛实现了四个突破:构建了塔型创新体系;政府用资金、政策、空间(产业园)的方法完成了体制培育,即协调各个创新单元的关系,整合资源成为经济技术、社会管理、城市文化创新的平台;包括政府管理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意识的培育;研究机构及高端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培育。
在杜世成的运筹之中,这些不过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最高层次是构筑人才高地。“造一个码头就有船来。建一个大院大所,几百个研究员随之到位,形成一个人才集聚的动力。”杜世成说,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和“大院大所”带来观念的变化、多元、碰撞与更新,他对青岛市智力结构比较满意,认为其具备了一个高档城市的人才表征。
“创意”产业化
视野开阔、思维灵敏的资本、知本精英游刃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被市场触动的意念一旦升华成发展思路,便可释放巨大的生产力。记者感受到,青岛市政府为顺应这部分“民意”而进行的城市功能、平台的创新,为站在产业前沿的精英们预备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作为08奥运协办城市的青岛,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为意识到必须搞信息技术提高“软”实力的海信集团开辟了新的领域,让成立两年后研发定位仍不清晰的海信网络科技股份聚焦于此。
青岛市政府不仅扶上马,而且采购海信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为系统的运行及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空间。有此基础,去年12月,该系统以性能测试第一名的成绩中标08奥运城市北京智能化交通管理投资建设项目,彻底打破西门子在中国城市信号控制系统上的垄断局面。
不仅如此,海信还研制出了第一款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使中国7000万台彩电有了“中国芯”。海信再也不单单是传统家电产业领域营销意义上的领军品牌,而是带动青岛家电业向信息家电产业升级,揭开了青岛市众多“营销品牌”向研发品牌升级的序幕。
城市的发展与功能的提升,并不仅仅让海信的“创意”产业化。
废弃物收集、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产业被形象地比喻为“静脉产业”,2004年,美国“静脉产业”创造了2360亿美元的毛利润,几乎相当于全美汽车工业的产值。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众多环保企业,正积极寻求进入中国环保市场的途径。
青岛新天地投资有限公司在青岛市环保局的支持下建成了全国首个静脉产业园,专业处置和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内对该产业的理解还仅限于概念的时候,青岛市就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国家标准。
青岛已经形成了资源节约、能源替代产业的“马太效应”。国内第一个由企业主导开发的环保产业基地———青岛国际环保产业示范园(国家级)去年获批,目前已有总投资1亿欧元的包括风力发电在内的“德国园”、“韩国园”等国际环保项目入住。
发展新能源,青岛义不容辞。据了解,青岛将建成辐射山东乃至全国的4大新能源产业基地:海水能量、风能、太阳能及植物能源的利用及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产业化均已找到突破点,如青岛新天地承担的海水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已经于2004年投入使用,节能效果显著,每平方米费用仅为30元。
未来的几年,在改善山东能源结构、推动节约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青岛将越来越凸现其龙头带动作用。
杜世成分析说,创新已经形成青岛这个责任大、权力小的有限政府的文化自觉,而文化最终还是要再次“物化”。对青岛经验的探寻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再也不能忽略政府创新文化的前提,而单独分析企业自主创新促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议题。
正如杜世成所说,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绝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