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英语大赛将在全国全面展开,江苏赛区也即将拉开帷幕,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南京大学前外语系主任的杨治中教授,作为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杨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已经有42年了,他自从南大毕业以后一直留校任教至今。 这么多年的教学、研究的经验使得杨教授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亲历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变迁,杨教授感慨良多。
看证?看分?
“425分以下的先排到后面!”
小赵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学的是工科。大四下学期抓紧最后一次机会考了改革后的四级,虽然只有420分,但毕竟是成绩单,没有证书一说。就是想在毕业后找工作时不要被人用英语四级证书这几个字卡着。前两天他去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应聘,可谁知用人单位在面试还没开始就甩出了这样一句话!小赵气馁地说,“除了气愤,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此次四六级考试的改革,不仅在试卷内容上有所调整,其分制也由原来的满分100分改为满分710分。由原来的看证到现在的看分,许多学生表示压力更大了。因为原来考60分与80分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过了425分这个新的及格线,但是由于分数太低、太难看了,还是会选择重新再考。
对于这一现象,杨教授表示分制的改革是为了淡化人们传统的及格观念,同时也提醒各高校不要把四级证书与学位挂钩。“分数只是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现在不管是学生个人还是用人单位对分数过于重视,那是他们自身观念上并没有改变的结果。”杨教授无奈地说。一项考试的改革不可能完美到每个人都认可的地步,在实施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突出一些问题与弊端,从而不断地进行改善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于最近网上讨论的比较热的清华大学某教授的言论,说是大学四六级已经成为考试的工具,应予以取消这一观点,杨教授耸了耸肩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四六级考试虽然有许多的弊端,但是如果取消的话弊端将会更大!因为现在中国高校对于毕业生的考核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这时候把四六级这个唯一统一的衡量标准给废除的话,那么高校的管理这部分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混乱局面。”
口语与阅读孰轻孰重?
“在大街上见到外国人就怕他们跟我说话!”在南京某高校大三就读的高同学说道。从初中算起,已经学了九年英语的中国大学生为何还会惧怕跟外国人交谈呢?
这种情况在国内的高校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许多人表示:在国内学英语,学了很长时间仍旧张不开口,听不懂英语,即是所谓的聋哑英语。
说到聋哑英语,杨教授笑了笑问:那么聋哑英语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究竟一个人的英语要学到什么样的地步才不算聋子、哑巴呢?能听懂并且会讲简单的“hellohigoodmorning”等,那样算不算英语中的聋哑人?还是要能与外国人流利的交流才不算聋哑人?
“其实我们现在讲汉语都有可能出现哑巴与聋子的情况。比如说,现在突然有一个人对你讲西方的哲学、天体的运动等极其深奥的知识,平常人又能听懂多少?又能发表多少高论?不能的话岂不也就是聋子、哑巴了?”
现在的社会包括大学生自身都越来越注重口语表达的能力了。
“那么,对于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听说能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杨教授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现在中国的高校还是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
80年代的时候,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只是一分钟看懂17个字符就行了,但是现在,最低的要求也是每分钟阅读50个单词了。这种变化是惊人的,但同时也是喜人的。因为阅读对于目前的中国大学生来说的确仍是重中之重!
2002年国家颁布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1999年修订的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改成了“培养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对于这一修改,孙教授认为:“我还是觉得1999年的大纲要求比较切合实际。”
“高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期望值应定在一个合理的层面,即能学到一点就可以了,最主要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说,我们国家每年有100万大学生毕业了,即使是有10万人整天在外国人的圈子里转的话,那还有九十万的人呢?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出去以后,更多的人将来接触英语的主要方式是阅读,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包括上网浏览本专业的相关信息等,这些所需要的是阅读能力,我们应该从大多数人的需要出发。”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
口语固然也比较重要,但如果说要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学校里那很少的一点学习英语的时间,一下子就把口语的能力提高到很高是不现实的,尽管大家都期望能有这样的效果。但是如果目标定得不现实,到最后没有达到的话,其实失望的还是自己。俗话说得好: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合理地制定目标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语言环境并不是万能的
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去了美国一个月,回国之后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前两年的这则社会新闻鼓舞了不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在国外学习英语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
杨教授笑了笑介绍说,学习英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另一种是在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这两种情况下学习英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即使在课堂上学的不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法等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学生通过融入社会,自然而然也就习得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在我们现在在国内这样的环境里,离开了课堂基本上就不用英语了,因此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很多错误的表达方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石化”,从而很难得到纠正。并且,由于语言环境不够,在学校里学到的英语知识,如果在工作、生活中无法用到,也很容易就遗忘了,最后记得的也仅是几个简单的单词而已。
因此,有些人认为将来要是到国外去学英语就一定能学好,杨教授摇了摇头说:“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不要只看到一些极端的、搞得很成功的例子,我们还应该看到,有不少人到国外去了多少年,回来后英语表达水平还是很糟糕。
所以,语言环境并不是学习英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还是要看学习者自身的努力。
“一人朗读,两人对话,三人讨论。”
这是杨教授所主张的学习方法,但是目前很少有人真正会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因为现在中国高校由于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英语教学也逐渐变成了大班式的教学。同时由于人们观念的误区,认为语言这东西女孩子学起来比较有优势,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也正向年轻化与女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英语的学习与其他文化专业课一样,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杨教授解释说,学习者在学习之初就应该有这样的准备,“如果有人想搞短期的效益,那不但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是让人失望的。”
然而,现在社会上就有人很迎合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于是过度追捧疯狂英语,盲目相信英语学习机,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也应时而生了。“这种以为靠什么学习机就能提高英语水平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误区,有些孩子本身的素质就比较好,再加上自身的努力,这种情况下配合使用学习机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机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已,真正的主动性还是在于个人的努力,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多看,即阅读,一般的英语材料要朗朗上口,要读出来。
“学了英语你会过得更好!
“我经常用来说服学生一句话就是:你不学英语可以照样过日子,但是学好了英语你会过得更好!”
在应聘的时候,同样的学历与经历的人,用人单位肯定优先考虑谁的英语水平更好!这是对于学好英语的最直接感受。
除此之外,杨教授还有自己的想法: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过关,而是应该想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作为21世纪的人才,我们与国际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了,那么用到英语的地方势必很多。与其到那个时候再去学,不如趁年轻的时候认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