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虽然法律已经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仍然影响甚广。在种姓制度下,人的身份地位一出生就已确定,等级森严。
为改变这种陋习,印度政府做了多种努力。社会公正和权利部14日提出,对不同种姓之间通婚给予奖励,希望能够打破不公平的阶级制度。
物质奖励
为扭转印度社会陋习,社会公正和权利部提议,对与“低种姓”通婚的“高种姓”人,印度政府将给予5万卢比(约合1087美元)奖励。
这笔奖金对印度人来说是一笔不小财富,因为印度人均年收入只有528美元。
在新措施公布前,印度一些邦已有种姓通婚奖励政策,奖金从西孟加拉邦的2000卢比(43美元)到古吉拉特邦的5万卢比不等。新措施实施后,社会公正和权利部将支付5万卢比奖金的一半,其余数额由地方政府支付。
出身于较低种姓的社会公正和权利部部长梅拉·库马尔极力促成这项措施。14日她会见了来自印度28个邦的官员,说服他们通过这项提议。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消除种姓歧视的唯一解决之道,但必须有个开始,”她说,“任何计划最初都会遇到阻力,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
困难重重
新措施虽好,却惹来很多争议。维护种姓制度的人认为,这种措施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反对种姓制度的人则认为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种奖励,而真正能得到这笔奖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一些地方政府表示无力支付奖金,社会评论家则担心这笔钱会落入腐败官员的腰包。
经济增长研究院社会学专家帕特里夏·奥贝罗伊说:“提供奖励是个好主意,但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很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今‘低种姓’的人有经济优势。”
奥贝罗伊解释说,如果处于维护种姓制度的地方政府统治之下,有经济实力的“低种姓”人会失去现有利益,他们因此不愿接受这项新措施。
任重道远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
上星期,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印度全国抽样调查组织最近一份报告显示,处于最低三个阶层的人口已经占印度11亿总人口的67.6%。
然而大部分印度人的教育、职业和婚姻仍由他们出生的阶层所决定。虽然经济发展使成千上万人脱离了贫困,中产阶级开始出现,但社会学家却认为,阶级分化的情形并未好转,种姓制度的地位甚至更加牢固。(完)(刘晶新华社特稿)
:印度种姓制度与现状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把人由高到低分为4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每个等级还分出许多亚种姓。
除以上4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印度约有20%的人一出生就属于“贱民”。
种姓是世袭的,不易更改。种姓制度把印度社会分成了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甚至彼此仇视,相互诋毁。
为废除种姓歧视,1955年印度国会通过消除种姓歧视的宪法条款,各邦也制定了相应法律。
为改变低种姓人的社会状况,印度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配额制度,给他们的子女入学提供方便,给予照顾。印度政府还尽量为他们就业提供方便,如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就专门为低种姓的人保留一定就业名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