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突破湘江之后,于1934年12月2日凌晨进入广西资源县境内的枫木村。70多年过去了,资源县这个昔日贫穷的山区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务经济”的蓬勃兴起,更是为资源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有什么困难,请联系我们!”在深圳电子厂打工的小张常收到家乡————资源县劳动部门为务工人员送上的温馨提示。这是该县为做强做大“劳务经济”,积极为外出民工做好维权、培训、信息等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在3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5亿元,全县劳务输出呈现出转得出、干得好的良好局面。
资源县地处广西最北端,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1亩,现有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而按当地的农业生产规模,只要3万余人就可满足劳力需求,每年劳务输出人数可达5万人以上。针对这一情况,资源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培训、协调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努力做强劳务经济。县里召开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切实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还成立了由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组成的“外出打工办证大厅”,统一办公,方便外出群众办理证件,只收取工本费。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管理机构,负责为外出人员服务。同时,县劳动部门每年年底都要派员到劳务需求密集的省份深入企业做好相关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确保输出质量。该县的法律服务机构也认真做好相关法律服务工作,为打工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让他们安心就业。为了创新培训机制,该县推行了培训体制改革,拓宽培训思路,增加培训内容,开办了实用技术人才、文明守法标兵、生态经济能人、农产品营销能手等5种新型人才培训,确定了20个种植、养殖培训基地和120个农家课堂,构建起一条涉及面越来越广的培训链。
为了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该县还积极构建返乡创业平台,形成了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为总目标的生态就业链。近年来,该县又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红提、西红柿、特种冷水养殖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体系,发展红提1万余亩,西红柿1.5万亩。以旅游为龙头产业的资源县,更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构建了以五排河、资江、八角寨、天门山、宝鼎瀑布为主的五大景区,引进了集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福满园旅游项目,整体旅游开发已成规模。该县农信社还设立了创业基金,每个人创业都可得到3万至5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大力封禁山林,有效地减轻了森林、生态等资源消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4%。良好的生态优势吸引外资的注入,近年来,该县共吸纳外资15亿元。(周骁骏通讯员谭李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