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环保指标完成出现压力的消息传来。
今年上半年,反映大气、水质量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全部增加。与“十一五”规划中对于有关指标下降的要求背道而驰。而在过去的“十五”期间,也曾面临类似的失守压力。
9月15日,记者在北京北五环附近的中国环境规划院,对副院长邹首民进行了专访。
邹首民刚刚从河北调研回来,他表示调研的情况不错,并认为环保部门通过努力,严格要求,是有可能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的。
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
《21世纪》:为什么经济一旦发展快速,环保指标就会面临压力?
邹首民:
“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排放能否完成指标,是具有几个限制条件的。一是在GDP年均增长7.5%,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前提条件下,二氧化硫排放降低10%是可能的。
第二个是脱硫设施是否能全部上。虽然国务院授权环保总局与各个省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但还是担心,是否这些脱硫项目能上马并正式运行。主要是我国现有的施工能力是否可行,因为火电运行的只有5000多万脱硫的千瓦装机容量。“十一五”期间,不算新建的,还需要增加1.46亿千瓦脱硫装机容量。再算上老的,每年需要净增5000-6000万千瓦的脱硫装机容量。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技术能力,设备制造能力,施工能力是否能完全保证。电力联合会说能保证,但是我们担心在市场的无序竞争中是否存在施工质量的问题。
第三个是监管是否到位。各级政府以及环保总局的监管能否到位,能否保证电厂脱硫工程稳定运行。所以“十一五”期间环保局周生贤局长提出加强监测和执法两大能力建设。如果三个不确定因素碰在一起,我们就不好办了。
《21世纪》:除火电外其他的二氧化硫的有哪些,比重多大。
邹首民:
比如普通锅炉、化工、冶炼等。比重也不低。我们算是火电占51%,其他占49%,也有说火电占55%-60%,其他占40%。
《21世纪》:脱硫只能脱85%-90%,没有脱干净,新建的电厂二氧化硫会增加,过去脱硫所减少的能否抵消新建工程的排放,使得整个二氧化硫总量排放减少?
邹首民:
完全能抵消,已经测算过。1.46亿千瓦的新增脱硫装机量新增的二氧化硫很少,但是老电厂过去没有脱硫,新上脱硫装置后能减少85%-90%的二氧化硫。
《21世纪》:上半年为何化学需氧量增加呢?
邹首民:
污水处理厂建了后,管网是否配套,把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现在一些地方媒体曝光,有不少污水处理厂在晒太阳,运行效率只能达到20%-30%。我们原先判断化学需氧量“十一五”降低10%,希望每年下降2%以上。前几年担心2006、2007年比较麻烦,因为一些设备发挥效应在2007年以后。但我们还是要求地方每年下降2%。
《21世纪》:通过转变发展观,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大、污染物排放少吗?
邹首民:
完全可以,比如节水。经济快速发展,水用少了,化学需氧量是用水带出来的,也是可以减少的。关键是那三点要尽可能保证。经济不能发展过快,能源弹性系数不能总大于1,咱们是1.45,即能源消耗是经济的1.45倍。这在全世界都是不正常的。
关键在于把政策落实
《21世纪》:环保总局也有司局级建制的执法监督机构,应该会起到重要作用吧?
邹首民:
还刚开始,没有组建完,这方面当然作用很大。国家的项目做环境审批问题不大。关键是小的企业,在市一级,有些项目连省级环保部们都不知道。
《21世纪》:是否有地方保护主义,从根本上需要靠什么解决?
邹首民:
肯定不排除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是GDP考核指标要改变,必须要科学发展观真正深入人心。目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省长省委书记问题不大,关键是县长、县委书记。我们认为如果落实贯彻还是很有希望的。比如到沿海调研发现,东部像山东、江苏一些沿海地区,一些项目多少钱都不上。
《21世纪》:从全国看,中西部是不是问题大一点?
邹首民:
是的,特别是西部。我们测算总量指标分解时,来跑的都是西部环保局,代表省政府来跑,说总量太少,要求增加,说东部已经消减完了,他们消减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行。可是对于水来说,西部地区是中国水的源头地区省份,他们的水污染不控制不行。所以国务院要尽快出台生态补偿制度。
《21世纪》:江苏很早就有环保厅,是省政府的组成部分,有专家提出成立环保部,也成为国务院组成部分,作用大吗?
邹首民:
江苏的情况很早了,上届政府就是这样了。江苏管得不错,江苏是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最多的省份。他们也提出环境优先,各级一些市长书记做得非常好。上行下效,上边是环保厅,下边地市环保部们也是政府组成部门。这能提高环保执法地位,这是有必要的。
《21世纪》:有建议说,应该成立国务院环境委员会,这个有必要吗?
邹首民:
以前有国务院环境委员会,由国务院一个副总理担任。这一届是部级联席会。现在看部级联席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没有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大。
《21世纪》:环保总局的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怎么看?
邹首民:
内容上的一些刚性比较差。环境保护法不少,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差。比如我们到美国发现,当地对于我们问“是否有企业污染物偷排的情况”,他们觉得奇怪。因为在美国企业都是如实地向上汇报。这与中国不一样,能偷排就偷排。这涉及到商业文化精神。
《21世纪》:目前GDP增速加快,原先算的数目需要上调,“十一五”环保需要投入多少,是否可以满足需要?
邹首民:
这没有算过。因为环保有一个尾端处理的问题。原先计算“十一五”需要1.53万亿投入,包括脱硫,污水处理厂等。我们认为加起来的投入,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就是这些投入是否在刀刃上。比如近55%-60%,都是建设部门提供数据的。比如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河道清淤,管网建设等。但是这些投入很大,实际消减污染很少,也没有用。
《21世纪》:国外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邹首民:
在法律方面,关键是执法。对于企业和个人来看,守法意识很重要。这不是一两天能建立起来。但是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是可以完成“十一五”目标的。
“目前,火电厂已建成投产的烟气脱硫设施实际投运率不足60%,减排二氧化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7月底,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巡视员翟青透露的这一信息,让人们的心为之一紧。
“十五”期间,环保目标是我国国民经济若干个考核指标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的,其中拖后腿的就是二氧化硫的减排。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致人死亡。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是造成酸雾和酸雨的主要“祸根”。
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十五”期间不仅没有完成削减20%的任务,反而增加了27%。>>>点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