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史上三度遭大轰炸
一为日军入侵,一为美军炸日军,一为国民党及美军袭扰,平民均因防空落后死伤惨重
防空大演习之钩沉
“切勿穿着白色衣服及戴白色凉帽藉避敌机”——1938年6月7日,一张布告出现在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内。 当时,日军飞机正日夜不停地盘旋在广州上空,威胁着这座南方重镇。
广州的防空事业,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日寇节节逼近的紧急情势下,仓促建立。
抗战时 躲进骑楼却成亡灵
广东省有组织的防空始于全面抗日战争之前。档案记载,1935年省防空委员会成立。1937年6月24日,省防空协会在广州市组织第一期防护人员训练班进行防空演习。同期,广州市举行过全市防空演习和灯火管制演习。然而,未等一切准备就绪,浩劫就已降临。
1937年8月31日,日寇的炸弹第一次落向广州城,从此开始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
当时广州构筑的防空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防空需要。据资料统计,在抗战中,广州的防空设施仅有三种:一是在建筑物下构筑简易防空地下室158座;二是利用市内外空地及近郊山岗掘筑的简易防空壕或露天防空壕;三是在坚固楼房底层堆砌临时防空避难室(用木料支撑加固或在马路骑楼下堆沙包等)1000余个。这些设施合计面积为4.9万平方米,若按每0.6平方米容纳1人计算,仅可供8万余人掩蔽,而当时广州约有150万人。
87岁的陆静渊老人还记得,因为广州没有可靠的防空洞,有人觉得长堤的爱群大厦、永安堂这些建筑物比较坚固。一遇到空袭,人们就赶紧往大厦里躲。
陆老印象中最可怕的一次空袭发生在长堤一带:市民听到警报声,想躲进永安堂里,却遭到拒绝。人们只好拼命挤在附近的骑楼下。没想到,日军在此地投下了大量的炸弹,骑楼下顿时尸横遍地。爱群、永安堂两幢大楼则在轰炸中安然无恙。
陆静渊当时十六七岁。在敌机的轰炸声中,她只能悲观地想:躲与不躲都一样,生死自有天命。
14个月内,日本空军对广州进行了近百次轰炸,死伤近1.4万人,被毁房屋4000多幢。1942年到1945年3年间,美军袭击广州日军,也波及居民区,造成市民死伤1000余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多次轰炸日军在广州的目标,由于日伪防空设施落后,造成平民大量伤亡。
解放初 风声鹤唳下摆乌龙
解放战争胜利后,广州上空仍未摆脱空袭的阴霾。
1950年3月3日早上,王艾萍像往常一样,乘船渡过珠江到人民南路去上班。没过多久,她听到空中响起飞机的轰鸣声,接着珠江上响起剧烈的爆炸声。王艾萍很惊慌,但她不敢出门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时隔56年,年届八秩的王艾萍想起那些恐怖的声音,仍然感到心悸且庆幸。那一天,国民党空军突然进犯广州上空,先后在黄沙及珠江河面投弹轰炸,炸死市民259人,炸伤347人,炸毁房屋564幢,炸沉船(艇)近百艘。据《广州市志》记载,这是广州市解放后遭受国民党军最大的一次轰炸,习称“三三轰炸”。王艾萍后来听说,黄沙那里的一个生猪批发市场,在轰炸中炸死很多猪,烧成了烤猪。房子也坏得很厉害,住在那边的居民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去。
有关数据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军飞机及国民党空军飞机侵扰广州达3700多批。
在1953年11月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依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防战备方针,广州被确定为“人防重点城市”。
1951年9月28日9时及22时,在党、政、军领导统一组织指挥下,两次举行全市性军民联合防空演习。1954年6月14日晚,由中南军区机关、广州防空司令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领导组成指挥组,各级防空专职干部、公安机关、部队、防空专业队伍进行防空演练。
1954年9月3日,广州市召开第一次人防会议,决定加强人防办事机构,开展全民性的防空战备宣传教育,建立防空通信、警报设施,组训防空专业队伍,制订人员隐蔽疏散计划,进行重点防空工程建设。
1958年夏,为应付东南沿海紧张局势,市战备领导小组于8月9日制定了《广州市防空袭预案》,主要对防空袭斗争的组织指挥,重要工厂搬迁,反空袭斗争力量组织,留城和疏散人员计划,物资储备,供应计划等作了部署安排。
《广州市志》记载:1958年12月21日凌晨,由于防空部队误判敌机入侵广州市区上空,导致发生对空进行实弹射击事件。时任副市长、市人防委副主任孙乐宜,市公安局副局长、市人防委副主任苏青等闻炮声后,迅速赶赴指挥所,对防空部门及各区下达防空指示,各级人防部门及公安系统立即按预案开展工作,市救护处属下医院及其他救护队伍也迅速到预定位置集结待命。待弄清是假情况后,始解除戒备。这次因防空部队误判、误射而意外进行的演习,对全市的人防工作是一次最实际的检验。事后有关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
在上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飞机不断对广州地区进行侦察骚扰活动,以及美国侵略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广州制定了具体作战方案及预防敌机突然袭击的方案。在平时,对市民大力普及“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宣传。
“文革”中 全民齐挖防空洞
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是在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后。
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及中共中央关于“要准备打仗”、“房子底下挖洞”的指示下,广州掀起“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群众性挖防空洞的高潮。
有关部门要求“人人参加,家家有洞;就地分散,深挖高筑;因陋就简,几家连通”。另外,广州还利用市区及近郊空旷地挖掘防空壕,利用改造地下管道、濠涌、桥梁、涵洞做防空隐蔽洞。到1970年底,全市累计共构筑各种防空工事394735平方米。1971年7月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后,广州出现“领导干部带头挖,专业队伍日夜挖,在岗人员轮流挖,节日假日突击挖”的局面。
66岁的梁国昭“文革”中在广州市地震局工作,参与了单位组织的挖防空洞劳动。梁老说,那个年代,挖防空洞是“政治任务”。大伙在上班时间,没戴安全帽,拿着铁锹、锄头等简陋工具挖洞,边挖还边学习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那个防空洞位于黄花岗的小山包,约二米高,二三米宽。“挖好之后,用砖头在洞上方砌一个拱顶支撑住。其实就是一条地下直道,再加上几个通风口”。而今,梁老回想起来,不禁感慨:当时技术比较差,挖出来的防空洞质量也很差,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这些防空洞事实上根本没有真正发挥它本来的价值,有一些防空洞后来被封堵。
新世纪 最大防空洞变身商场
从1979年开始,广州市根据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确定的“全面规划,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对人防战备工作进行了调整和整顿,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各项人防战备工作逐步走向有计划、重质量、讲效益、经常化的轨道。
今年8月,位于广州站西路和站南路的地下防空项目变身为亚洲最大的地下服装商贸城——地一大道。这个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商贸城,是目前广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地下防空项目。据了解,广州人防工程目前的开发利用率已达75%。在2005年,广州市人防工程开发使用的效益有2000多万元。
上世纪50-70年代防空演习频繁
当时敌情严重,小规模和局部演习不定期举行
1951-1971年,广州先后进行过3次全市性和上百次局部性防空演习。
历年进行的小规模或局部演习很多,如1955年,全市有42个单位(其中有34所中学)分别组织了防空隐蔽、疏散演习;1957年,黄埔港和河南凤凰街组织了消除空袭后果演习;1962年6月及1967年4月,市人防指挥部组织了首长带机关的防空组织指挥考核性演习;1969年,全市689个单位分别进行有本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疏散隐蔽演习,参加演习人员共达23.2万人;1971年9月,市公安系统组织10个办公室、5个大队共2514人参加防空勤务演习。
上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飞机不断对广州地区进行侦察骚扰活动,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广州制定了具体作战方案及防空袭预案,并不定期进行小规模和局部防空演习。人防战备虽然高涨,但由于时间紧迫,材料经费困难,技术准备不足,加之许多地方水位高、地质差,广州市的防空工事多数坍塌报废,造成不少浪费。
痛说
三轮大轰炸
一段血落史
日军狂炸14个月
从1937年8月31日到1938年10月,日军对广州进行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广州市内的学校、民房、商铺、港口、机场、公路等各处频遭空袭。据不完全统计,空袭广州的日机共有近百批900多架次,共炸死平民6000多人,炸伤近8000人,毁坏房屋4000多幢,毁坏船只近百艘。
美军炸日军殃及市民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美、英等国宣战。1942年7月6日,美国空军首次轰炸广州日军军事设施。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3年间美空军袭击广州日军共50余次,出动飞机500余架次。日伪军防空能力不强,美军轰炸不时波及广州的居民区。市民死伤1000余人,炸毁民房100余幢,民船(艇)数十艘。
国民党和美军轰炸新广州
广州解放后,盘踞台湾的国民党空军和美军飞机,不断对广州地区进行袭扰。其中1950一1960年,美机侵入广州市区311批、341架次;国民党军飞机侵入3410批、13139架次;此外,港英当局飞机越界活动1146批、2982架次。1950年3月3日,国民党空军进犯广州上空,先后在黄沙及珠江河面投弹轰炸,炸死市民259人,炸伤347人,炸毁房屋564幢,炸沉船(艇)近百艘。这是广州市解放后遭受国民党军最大的一次轰炸,习称“三三轰炸”。这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广州经历的最后一次轰炸。
本版有关资料提供,感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大力支持
A03-A05版
采写:本报记者 陈实 方夷敏 许黎娜 梁艳燕 彭美 王卫国 单小亮 见习记者 杨海梅 吴燕玲 陈淑仪 实习生 王纯毅 通讯员 陈伟秋 吴良友
摄影:本报记者 许冰 李向新 严明 实习生 陈君成 王子荣 陈旭鸿
图:
1938年6月,惠爱西路上被日军炸死的民众。
1938年10月19日,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占增城城区。
在日机轰炸下,仓边路变成一片瓦砾场。
上世纪60年代,广州南方大学校园进行防空演习的情形,学生爬上楼顶发动防空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