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去体检,会发现很多相似的职业病。AE(客户经理)们一般都有脂肪肝、酒精肝、胆结石,AD(美术指导)们一般都有失眠、近视、颈椎炎,至于老板,和其他行业的老板一样,以糖尿病和胃溃疡为主,偶尔也有得癌的。 正是这伙慢性病患者把持着所谓的创意作坊。
有一个数据说,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人,平均寿命是54岁,或曰58岁,或曰48岁。这个数据对全球广告人均有效。总之,按照这个说法,做广告的人活过更年期就可以去死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行业,包括雇佣兵在内,都不会标榜其从业人员的短寿,只有广告业是这么干的。这个行业不能说自己挣得很少,不能说自己累得要死,不能说自己空虚得想跳楼,它永远智慧、充实、富有、勇往直前。问题是,这样光明的形象并不能博得客户的同情,甚至会引起一部分变态的逆反心理,使生意变得难做,为了平衡这种反差,广告人不得不宣扬说:“我们死得很早。”历史上,做山贼的也有类似的论调。
对于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的广告人来说,猝死确实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广告人会平均地死于更年期,那就太天真了。事实上,大多数广告人都会在更年期来临之前选择一个角色转换,从广告业进入到另一个行业,例如:媒介、IT、品牌市场部、房地产、出版,甚至餐饮———不要小看餐饮,只有最能赚钱的广告人才会去开酒楼餐馆。某个著名的广告前辈说过:只要有任何机会,就转到其他行业去。这绝对是业内最值得一听的箴言。转行之后的广告人,其阳寿长短会被统计入另一个行业,之前的慢性病,只好一笔勾销。
另一方面,每一家广告公司都会有阶段性的人员更换。骨干分子保留,慢性病者淘汰,新人涌入,广告公司就像速溶咖啡,用咖啡精和清水泡出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这种更换,把那些濒死和不想死的都剔除出去,无疑造成了统计学上的麻烦。
没有一个广告人会恐惧猝死,也没有人担心自己活不过更年期,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在此之间已经顺利地登顶或拐弯,成为老板,成为老师,成为上家,成为下家,成为毫不相关的开餐馆的。广告业将永远保持着人才流动的顺差。如果你只是一个程序开发员,那么,你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选择。
在当下的中国,讨论广告人的寿命,尚缺乏一个统计学上的重要依据,即:上世纪90年代初广告业勃起的时候,多数从业人员不过20出头,即便奋战至今,他们也才40多岁。大多数都还没有到更年期。也许再过10年可以见到大量的更年期广告人像秋后的蝈蝈一样成批死去,也许不会。同样需要时间检验的还包括其他行业,比如IT,已经有程序开发员累死在公司里,照这个迹象,可能也是一个更年期必死的行业,但IT比广告更年轻,这个数据也一样统计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