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体现了科普法要求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高端访谈法制网记者杨傲多
今天,一年一届的中国科协年会暨科普日在京隆重开幕。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了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体现中国科协的工作方针,年会的定位是实现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与政府和企业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此外,本届年会把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根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年会围绕北京市政府关注的新北京·新奥运、北京产业发展、首都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北京等方面设立了13个专家论坛。开幕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针对此次年会的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您如何看待科普日这种各地同时开展大型活动的科普形式?
答: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科普日活动期间,各级科协、学会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到农村、社区、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军营等,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科普讲座、展览、体验等直接面向公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和支持。
由于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有趣,公众可直接参与活动,受益面广,因此,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很好地体现了科普法提出的“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要求。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对全国科普日活动非常重视,特别是中央书记处领导每年都与广大群众一起参加首都的科普日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和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普日活动越办越好,更加符合广大公众的需求,成为科普活动的一个“品牌”,有效地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问:我国有否颁布《科普法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措施?
答:我国于2002年6月29日出台了当今世界惟一的一部专门针对科普工作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标志着中国的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动社会各界支持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增加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与科普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加强科普基础性工作等,使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贯彻科普法,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十分必要。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了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
据了解,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已经列入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计划,并正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草案)》。
问:您认为,应如何迅速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我认为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才能尽快使国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明确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行动方针,提出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重点实施推动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社会各界和公众认真做好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水平创新人才,也需要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亿万劳动者大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重要社会基础。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广大群体,就不会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源泉和动力。因此,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我们要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要着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制定政策,支持和激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原始性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法制网北京9月16日讯(责任编辑:杨凯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