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常与外界保持联系,接触新鲜资讯
酷爱书法100岁了,仍然精神矍铄
张老当场为贵州商报题字
今年正好100岁的张葆琛老人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教书育人、英勇抗日等事迹写满了这位百岁老人的人生篇章。记者昨日走进他位于贵阳市花溪的家中,感受了这位抗日老将的风采,也了解到老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顺着百余米长的小巷,记者找到了张葆琛老人居住的房子。这是一片相对独立的平房,略显偏僻却很清净。敲门进屋,满屋的书法字画贴满墙壁。知道记者来访,张老微笑着迎了上来,招呼我们坐下张罗泡茶。记者问道“张老,家里就你自己住,没别人了?”老人笑道:“是啊,没有了。onlyone,就是我。”
投笔从戎参加抗日
张葆琛,字光耀,1906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阳市申港镇塘头里一农户家中。由于家里不很富足,15岁的张葆琛在无锡胡氏公堂只能半工半读。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多年。
1937年,热血澎湃的张葆琛再也不能忍受日寇对国土的肆虐入侵,当时还在上海大学教书的他凭借着在学生中的号召力,带领了3000多名大学生赶赴南京请愿,与全国各地师生一起,包围了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门前,师生们架起一口大钟,撞一下大钟就高喊一声“南京政府醒醒吧”!日以继夜,吼声震天。蒋介石被迫与请愿学生见面,在学生面前写下“停止内战,保证抗日”的诺言。从此,张葆琛决意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炮标战术研究班(黄埔七期)学习,毕业后组织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张葆琛带领的“学生军”打开上海保安团仓库,用枪支弹药将自己武装起来,与十九路军78师6团并肩作战。
八年抗战期间,张葆琛和部下在苏、皖、两广等地开始了与日寇的游击战。日寇投降前夕,部队推进上海枫林桥,成立三战区前敌指挥所,维护安全受降。1946年张葆琛任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兼94军军长,铨叙少将,任职中将。1953年以战犯身份托管于贵州省公安厅。此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他转变了立场,从1953年到1966年的十二年中不间断地与台湾、港澳及海外侨胞、旧属旧部联络,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曾经连任过五届省政协常委。八旬之年被聘为花溪奶牛场顾问。
谈到去年去世的老伴廖秀芳时,张葆琛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悲伤。老人告诉记者,老伴比自己整整小10岁,两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廖秀芳是“半文盲”,认识的字不多。存在差异,但在后来的生死岁月中,感情却越变越深厚。
张葆琛参加抗战后,妻子廖秀芳也和丈夫一起成为了一名抗日的战士。两人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经历了不少生死攸关的战斗,战争的残酷和妻子的温柔使张葆琛和妻子的感情日益加深,在战争中两个人一条命,甘苦共享到了无法分割的地步。老人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当年自己有了一定地位后,身边有不少年轻优秀的女性追求自己,但自己对妻子的感情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女孩为自己所倾倒,并表示非自己不嫁,自己也没有答应她,那名女孩如今也有七、八十岁了,仍然一直单身,想起这段往事觉得还真对不住人家。
快乐的独居生活
谈到为什么不跟家里人一起住时,张老流露出些许无奈。他告诉记者,他有6个子女,但由于儿女家庭都不富裕,房子也不宽敞,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他平时爱好的书法写作及外联工作。而自己早已习惯了宽敞安静的生活和写作环境,所以和老伴选择了搬到花溪奶牛场提供的较宽敞、僻静的宿舍居住。子女儿们经常来看望二老,女儿还定期送来新鲜蔬菜食品及生活用品保障老人的生活。老伴的去世给张老带来了不小打击,他告诉记者,老伴在世时,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看看京戏,可现在他再也提不起兴趣看戏了。单位上请来的清洁工一周来为他打扫一次,送洗衣物,平时的日常打扫、做饭都是靠他自己完成。
对自己一个人的独居生活,老人已经习惯,他平和的心境让人感觉到他随时随地都很快乐。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来练书法,如今对行书、小篆、隶书、正楷等都挥洒自如。完成的会送给身边的朋友和关心自己的人,还有人慕名而来索要字画,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人老思想不能“老”
张老告诉记者,他身体一向很好,就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闲暇时,他还会到花溪一带的高校去跟里面的老师、学生做些交流,了解一些新的事物和思想。
说起养生之道,张老称,自己从来不吃什么养生方面的保健品,也没有什么秘诀,平时的活动就是搞卫生,练太极,看书,写书法等。但说起心态调整上,张老却有高招。他将这总结为两点,‘与时俱进’及‘生命在于运动’。老人说,人老了但思想不能老,要随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情况,多与身边人交流。而运动也不仅指的是身体运动,还要锻炼思维,多多接触新鲜资讯。在张老每天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品评报纸,遇到感兴趣的语句他还会用笔做出勾记。写书法也成了特别的消遣运动,在写书法时,张老还运用上了自己练就的气功。此外,张老对外联方面十分积极,至今还负责贵阳市内黄埔军校同学的联谊工作。
采访结束后,张老特意写下了一幅字送给贵州商报,“交流信息发展经济”,笔法苍劲有力。他说他喜欢和我们沟通,这让他所熟知的老知识和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得到了交换,这也是他保持进步的渠道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