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总设计师戚发韧、航天员杨利伟来湘参加我省科技论坛
“谁拥有了太空,谁就用有了未来。”
记者 胡泽汇 实习生 罗安宣
本报9月17日讯 “妈妈,杨叔叔在哪?我来就是要看他的。”9岁的小乐乐站在妈妈身边不停地抬头问,“我还要杨叔叔给我签名!我最崇拜他了。 ”这一幕正发生在我省航天科技报告会现场。虽然距离神五成功上天已近3年,但今天上午8时30分,当神五总设计师戚发韧和航天员杨利伟出现在湖南宾馆会议室时,会场的人们都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垫着脚,努力让自己看得清楚些。很多与会人员更是拿着照相机、摄影机对着他们不停地拍摄,会场马上响起了一阵接一阵的热烈掌声。
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外国航天员得花四年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
杨利伟似乎比3年前人们最熟悉他的时候养胖了些,但说话的语气还是那么平和。他现在主要负责为祖国选拔和培训航天员。让他感受最深的也就是训练之艰苦了。“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如果没有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我们肯定坚持不下来。这也是我想跟所有的年轻人强调的。”
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的超重和失重,航天员需要不断向生理极限挑战。一般过山车的过载是2G,但宇航员离心机的过载达到8.5个G值,训练使人的脸部会变形,眼泪都被拉出来。尽管在进行离心机的训练时,宇航员手中都有一个报警器,只要一按响报警器,离心机立刻就停止下来,但从建航天大队到现在9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宇航员按响过手中的报警器。体能训练、头倒位和转床训练都非常艰苦,头倒位训练就是躺在床上,头低位于水平面6度训练,一练就是20天、30天,吃喝拉撒都不离开床。试验做完后,人都站不去来,也没有航天员主动要求停止训练。
杨利伟深有感触地提到了他的两位战友,曾在俄罗斯接受宇航员训练,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外国航天员得花四年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每到周末,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会去莫斯科玩,但他们却坚持训练。在一次考核中,他们在气温为零下52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下度过了72小时,而这期间他们仅仅只有非常有限的食品,但他们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还从口里省下了一天的口粮。他们留一天的口粮的目的却是:我们要将这太空食品带回国,供专家研究。
中国人的宇宙飞船能飞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杨利伟谈起神五,语气还是那么自豪,“我曾经在纽约出席一个当地华人为神五成功举办的一个酒会,当时会上一位老华侨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中国人的宇宙飞船能飞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过去,外国人提起我们的产品,就觉得便宜质量不好,但自从神五上天后,国外对中国商品刮目相看,觉得中国飞船都上天了,产品肯定没问题。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新的认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我们的飞船成功地进入轨道,当我看到蔚蓝色的地球,海岸线、山川、河流都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心中顿时无比骄傲,人类伟大、祖国伟大,正是这样,中国用自己的航天器、自己培训的航天员成功上天了。”
杨利伟谈到在太空与儿子对话时,除了高兴,再次用到了“骄傲”一词,“终于中国人也能在太空跟家人通话了,过去我们只看到外国人在太空与地面对话。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发展和创新是最硬的,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航天员飞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利用太空造福人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谁拥有了太空,谁就用有了未来。”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要最终征服太阳系。”神州飞船(一至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韧说,“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追求,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去,这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这位总设计师身材并不象他的功绩那样高大, 不到60,头发已全白,只有浓眉下那双深邃的眼睛向人们透露他的睿智。“今天我们的科学成绩与传统加工工业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中国飞船上的元器件基本是国产的,我们的航天飞船集中了我国各行业的优秀成果,湖南也有三家企业的技术成果应用到了神五上,在此我要感谢湖南人民的支持!”
戚发韧也谈到航天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航天科技,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非常重视。早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让中国人进入了太空,当年这颗卫星信号覆盖全国,电视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到现在,中国已经发射了70多颗卫星,其中仍有20多颗卫星正在服役,它们主要涵盖了通讯、广播、气象、导航等领域。 全球卫星产业每年有价值2000亿美金的效益。明年上半年,将发射“嫦娥一号”第一颗探月卫星,要探明月球到底由什么组成,是否有地球急需的能源。“21世纪航天发展的意义就在于:谁拥有了太空,谁就用有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