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四胞胎在北京乞讨的河南商水县农妇许勤英没有想到,就在一家乞讨无着的困苦之际,一位与她素昧平生的浙江商人伸出援手——辗转通过《法律与生活》杂志社,与她签订了一份奇特的《捐赠协议书》,主动承担起抚育这个四胞胎家庭的责任。 从此,这位用一辆三轮车载着三儿一女在京城乞讨度日的农妇,回乡安心养育孩子了。
贫困家庭突降四胞胎,无奈乞讨引来众人帮
2004年,许勤英在商水县医院生下四胞胎。“大宝、二宝、三宝、四妞”,医生接生时临时叫的名成了四胞胎的名字。然而,四胞胎的降生,使原本已经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顿。靠丈夫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人,许勤英借遍村里人的钱,还是无法度日。
听说河北沧州曾经有一户五胞胎家庭在北京得到过资助,许勤英就在2005年国庆节前,与婆婆一起带着四胞胎上了去北京的长途汽车。一开始,她们在北京丰台区的一个村里租房住下来。隔了几天,衣食无着的许勤英只得与婆婆一起上街乞讨。她借了一辆三轮车,拉着婆婆和4个孩子到北京玉泉路乞讨。许勤英拿着写有求助内容的牌子,把破凉席放在地上,她抱两个小孩,她婆婆抱另外两个,坐在凉席上乞讨。
北京一家报纸将许勤英一家的乞讨经历登报后,引起人们的同情,捐款捐物者络绎不绝。一位好心的北京大姐,隔段时间就送东西到许家,有米面、鸡蛋、奶瓶、尿不湿等。一个做电脑生意的人,还发动别人给孩子捐了衣服和玩具。
杂志社穿针引线,有心人再伸援手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许勤英的开销日益增多。到今年初,社会各界接济的钱物已经“吃光用光”了。失去资助的许勤英又拖着4个孩子开始乞讨生活。“不怕城管,不怕警察,就怕刮风下雨。”许勤英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
许勤英的遭遇被《法律与生活》杂志社总编李秀平发现了。这位细心的女总编在连续跟踪许勤英一家的乞讨生活后,在今年6月上半月的《法律与生活》上,详细报道了四胞胎家庭的困苦生活,还专门刊登了许勤英的求助函。
看着杂志上吮着奶瓶、天真无邪的四胞胎和满脸愁苦的母亲,远在浙江绍兴兰亭镇的咸亨酒业公司董事长张尚明被感动了,他试着给杂志社拨了个电话。
“当时他打电话来,是想打听能不能把四胞胎接到绍兴去抚养。”李秀平说,“虽然我们此前从不相识,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位好心人。”
在征询了许勤英的意愿之后,张尚明同意以签订捐赠协议的形式负责抚养四胞胎。“当时捐赠的钱款和协议的起草等都是我们和许勤英商量的,张尚明全权委托杂志社操办这件事,惟一的要求是不能宣传。”
浙商千里之外赶来签约,义助四胞胎
与《法律与生活》杂志社联系后,张尚明从绍兴赶到北京,与许勤英订立了一份《捐赠协议书》。
《捐赠协议书》明确了咸亨酒业公司(甲方)和许勤英(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规定:甲方自协议签订之日起,按月付给四胞胎生活费用1800元,至孩子年满16周岁为止;甲方所付费用用于四胞胎成长;甲方有权了解四胞胎的成长过程。乙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在协议签订后,许勤英带子女回老家生活,不再从事与乞讨有关的一切活动;许勤英将绍兴咸亨酒业所付费用用于孩子成长,并有义务向甲方提供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
协议还写明《法律与生活》杂志社作为第三方监督协议履行的责任:杂志社为捐赠者提供的善款设立一个专门账户,专人管理;甲方按季度将资助款存入专门账户,由杂志社按月代为支付给乙方。现在,许勤英已连续3个月从杂志社拿到捐赠款。
更为奇特的是,这份协议还规定了违约责任:甲方如违反规定不能按时足额给付善款,导致协议无法履行的,应支付乙方违约金2万元。这是张尚明主动要求加上的。
今年7月,许勤英带着四胞胎回到河南老家,安心养起了孩子。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消息通过杂志社反馈到绍兴时,张尚明平静地说:“下次,我要上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